同樣做到20億美元的銷售,谷歌花了6年,facebook用了7年,蘋果要10年,而一家中國的創新型手機企業卻只花了2年。這家企業就是小米,小米手機顛覆國產手機灰頭土臉的陳舊印象,靠的是什么?祁斌說,只有在中國的這么一個階段,有這么巨大的一個市場需求做后盾,才會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成長。
昨天,浙江大學EMBA為學子提前帶來思想上的新年禮物,受邀的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給EMBA學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轉型課。
從資本市場是硅谷奇跡背后推手,到年輕的小米如何更快打破蘋果的銷售記錄,祁斌用一個個案例告訴到場的浙商學員,未來十年,資本市場將是中國經濟轉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延續奇跡的關鍵。
轉型的關鍵詞包含了內需、創新,當然更離不開的是資本的力量。祁斌說,與小米類似的公司,除了藏身在中關村,還可能遍布中國的各個科技園區里。而中關村正在出現當初硅谷崛起時的萌芽,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中關村里發現了一家名叫車庫咖啡的咖啡館,那里每天有很多創業者在里面創業,還有很多風險投資家到那里投資。
這位記者在《華盛頓郵報》上寫了一篇專欄文章,標題叫《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么》。他說中國最可怕的,不是每年發多少論文,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抄襲的,而是中國的年輕人們,開始走出校園,走向市場,開始創業。因為,過去的30年中,美國得以傲視天下的最大的秘密,是資本和科技的結合,而今天的中國人已經發現了這個秘密。30年前,有兩個年輕人,叫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剛剛走出校園,開始創業。今天中國的這些年輕人,和他們一樣,也是剛剛走出校園開始創業,沒有理由不相信,30年后的中國,會出現中國的微軟和蘋果。
祁斌認為,這就是小米得以成功的重要基因。歷史經驗表明,一國經濟能否轉型成功,往往取決于其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下,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把市場上升為決定性作用。而作為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源配置場所,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改革,可以成為中國經濟轉型重要的突破口。 本報記者 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