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上海自貿區辦理注冊登記的企業絡繹不絕。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此之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下稱自貿試驗區)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打破了有關公司最低注冊資本3萬元的規定,理論上投資者可以“一元”注冊資本設立公司。
不過,據上海市工商局統計,10月1日至10月27日,自貿試驗區分局設立登記企業208戶(內資188戶,外資20戶),相比去年同期自貿試驗區轄區范圍內設立的企業總數,增長了近4倍,注冊資金總額已超過35億元。新設立企業中,實行“認繳制”的公司注冊資本最低的也有3萬元人民幣,最高為7900萬美元,所謂“虛擬注冊”的說法不攻自破。
未現注冊“殼公司”情況
統計顯示,9月29日掛牌以來,自貿試驗區平均每天業務辦理量逾600人次,企業注冊投資的高潮初步形成。投資制度創新之舉呈現擴散效應:實施“負面清單”等制度后,外資注冊時間從29天縮短為4天,這反過來帶動內資注冊改革,如今內外資都是4天。
雖然在登記注冊潮中,大部分企業都有真實的投資意圖,但不排除少數人有投機的目的。自貿試驗區實施工商登記改革后,企業注冊門檻降低,一些中介報出的價格是:2.3萬元(2萬元為注冊地址的年租金)就可注冊一家企業。有投機者認為,核心區域外高橋面積不過10平方公里,已注冊的企業會“奇貨可居”,可以像股市上的殼公司一樣炒作。
對此,負責外高橋土地綜合開發和運營的外高橋集團總經理舒榕斌表示,在該集團掌握的物業中,有足夠的空間接納企業注冊。即使外高橋資源不夠用,自貿區的另外兩大區域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保稅港區也可注冊。
此外,公司登記制度改革后,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專家指出,這有助于降低創業成本,但企業的法律責任并沒有改變。所謂1元錢注冊公司的說法欠妥,發起人應在約定的時間內繳付出資,并對其真實性、合法性負責。
上海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自貿區內企業登記,工商部門將審查公司住所證明,要求注冊地址的實際面積、用途與公司相適應,并會采取場地勘察等方式對公司注冊地址進行查驗。
據悉,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須主動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登記機關報送年度報告,公示辦法將在明年3月前出臺。
四項開放措施尚待細則
除了制度創新,自貿試驗區的另一主要任務是擴大服務業開放。在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領域,共有23項具體措施。
據悉,在自貿試驗區新注冊的企業中,約60%是貿易企業,逾30%是服務企業,包括總部經濟、跨境電商和融資租賃等。
更多的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洽談中。未來自貿試驗區內根據總體規劃,將設立專門的金融服務區、電信增值服務區和教育培訓服務區等。
據介紹,在服務業擴大開放的23項措施中,有12項已落實,7項在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調整后可以實施,還有4項尚待相關部委明確細則。希望到今年年底,19個開放領域都有企業進來。相關新聞
文化產業開放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貿區掛牌以來,區內促進文化貿易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也迎來了企業入駐與投資熱潮。“自國務院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來,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接待文化企業、政府部門和項目運營機構超過300人次,平均每天就有3-4家文化企業入駐。”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總經理任義彪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