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為加快提升工業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1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團體標準推薦清單(第一批)》(下稱《清單》)。這份《清單》涵蓋鋼鐵、鐵合金、乙烯、水泥、石灰、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巖(礦)棉、鉛錠、鋅錠、工業硅、陰極銅、鋰離子電池、移動通信手持機等,為這些產品的碳足跡核算提供了明確的規則和標準。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介紹,《清單》旨在充分發揮碳足跡管理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幫助企業系統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查找薄弱環節,有針對性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低碳水平,持續降低產品碳足跡。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利于擴大低碳產品供給,促進綠色消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完善,有助于建立綠色低碳供應鏈。通過碳足跡的計算,企業可以了解其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情況,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碳排放,實現綠色生產。同時,這種管理體系的實施也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供應鏈的綠色化,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
鄭磊說:“通過制定統一的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企業可以更加系統地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查找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節能降碳改造。這將有助于企業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的綠色低碳水平,持續降低產品碳足跡。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認證可以有效引導綠色消費,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隨著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提高,低碳產品將更具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企業加大低碳減排力度。”
對于下一步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表示,一是加強《清單》標準宣貫實施。《清單》中推薦的標準文本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主頁查閱。鼓勵各標準化研究機構或標準化技術組織廣泛拓展相關標準信息發布渠道,多途徑、多方式開展產品碳足跡標準宣傳和培訓。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體系。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器等行業,參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統計用產品分類目錄》等要求,加快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制定,成熟一批、推進一批、持續完善,穩步有序擴大產品覆蓋范圍。條件成熟的直接制定行業標準。
三是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積極推動相關標準在碳排放雙控、低碳技術推廣等場景應用,提升相關方的標準應用能力。推動將產品碳足跡要求融入貿易、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形成推廣產品碳足跡的政策合力。
此次《清單》的發布,不僅聚焦了重點工業產品領域,還對標準清單進行了動態更新,持續完善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體系建設。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記者表示,目前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標準化地計算產品的碳排放量,同時,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大挑戰。通過團體標準的先行先試,有望推進產品碳足跡標準的制定、加強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完善產品碳足跡的認證和標識制度等,這些都將有助于解決目前的問題。
業內普遍認為,《清單》的發布是我國在工業產品碳足跡管理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隨著后續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逐步制定和完善,我國將形成更加科學、規范、統一的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這將有助于推動低碳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為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袁帥介紹,通過實施低碳生產和獲得產品碳足跡認證,企業可以提升自身的環保形象,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隨著低碳產品需求的增長,企業將迎來開拓新市場的機遇,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要求進口產品提供碳足跡數據,具備低碳優勢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