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2月17日電 題:美俄互動 歐洲不安
新華社記者唐霽 劉愷 鄧仙來
俄羅斯和美國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高官會談。
此前一天,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提議下,歐洲多國領導人17日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緊急會議,商討烏克蘭局勢和歐洲集體安全等議題。
分析人士指出,近來美俄之間的互動令歐洲擔心自己被排除在外,此次在巴黎舉行的會議被視為歐洲對美國的“回擊”,未來美歐關系裂痕或將進一步擴大。
“回擊”美俄互動
巴黎會議的參會者包括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波蘭等國領導人,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北約秘書長呂特。會議被視為歐洲重新錨定自身角色的一次嘗試,因為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在俄烏沖突及歐洲防務等問題上的言行引發了歐洲對自己在這一進程中被邊緣化的強烈不安。
本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雙方隨后宣布同意就結束俄烏沖突開展“緊密合作”,并派遣各自團隊“立即開始談判”。對此,歐盟和歐洲多國官員警告,任何涉及烏克蘭和歐洲安全的談判及協議必須有歐方參與,將歐洲排除在外可能產生“嚴重后果”。
然而,美方“忽略”了歐洲的警告。15日,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上明確表示,烏克蘭的和平談判桌上不會有歐洲的位置。16日,特朗普表示,他將“很快”同普京在沙特阿拉伯舉行會晤。18日,俄羅斯和美國代表團已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會談。
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斯坦尼斯拉夫·特卡琴科認為,俄美在利雅得的會談主要是為下一輪談判協調立場。歐洲和烏克蘭不希望被排除在外,美國則希望盡量減少歐洲對俄美會談的干預。
法國政治學學者皮埃爾·布爾古瓦說,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加快了速度”,歐洲顯得“落后了一步”。歐洲領導人在美俄利雅得會談前夕舉行緊急會議,是對美國采取的“回擊行動”。
暴露內部分歧
歐洲本想通過此次會議就烏克蘭問題協調立場,然而,這場長達3個小時的峰會不僅未能取得預期成果,反而暴露了歐洲內部的分歧。
會議結束后,馬克龍并沒有舉行新聞發布會,也沒有發表公報。據法國媒體報道,與會各方最大分歧在于是否在維和框架下向烏克蘭派遣部隊。法國外長讓-諾埃爾·巴羅對媒體透露,法國、英國和波蘭等國正在討論派遣“歐洲軍隊”問題,以保障未來在烏克蘭實現停火和“持久和平”,但各國分歧很大。
英國首相斯塔默稱,英國已準備好在必要時派遣地面部隊。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納加德也表示,瑞典不排除“在必要時”向烏克蘭派遣部隊。
德國、西班牙、波蘭則持反對態度。波蘭總理圖斯克在會前就表示,波蘭不打算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現階段討論這個問題“為時過早”。
美國《政治報》歐洲版刊文評論,歐洲領導人試圖通過此次會議在烏克蘭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的目標未能達成。
美歐裂痕加深
法國媒體認為,盡管存在分歧,但歐洲領導人同意繼續磋商、協調立場,此次會議標志著歐洲朝著制定統一戰略邁出了一步。分析人士指出,促成歐洲國家邁出這一步的,不僅僅是對可能在烏克蘭問題上被美國邊緣化的擔憂。
在前不久的慕安會上,美國副總統萬斯稱歐洲最大的威脅來自自身內部,指責歐洲背離了其基本價值觀。此番表態被歐洲媒體形容為“對歐洲意識形態的攻擊”。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在16日的閉幕式上甚至一度哽咽落淚,稱擔心美歐之間的共同價值基礎不再穩固。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顧問弗朗索瓦·埃斯堡指出,美國最近的行動已經造成美歐跨大西洋盟友關系面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的分裂”。他認為,美國的做法“將會削弱歐洲的地位并損害其長期安全”。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歐洲、俄羅斯及亞歐項目主任馬克斯·貝格曼指出,美歐過去偶爾出現的裂痕總是可以修補,但“即將到來的沖突可能會永遠改變跨大西洋關系的性質”。他表示,歐洲未來應更多考慮和規劃自主道路。
馬克龍18日凌晨說,在歐洲多國領導人舉行烏克蘭問題緊急會議后,他先后同特朗普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電話。他表示:“歐洲人希望加快落實自己的主權、安全和競爭力議程。”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茜認為,未來美歐之間的政策協調會面臨更多困難,歐洲在這種困境下或將被迫進一步推進戰略自主。法國《費加羅報》援引一名外交官的話說:“對一些最擁護大西洋主義的歐洲國家來說,已經到了‘非常艱難的(和美國)脫鉤’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