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硝煙未盡,刀叉已落
新華社記者
美俄元首18日的通話將全球目光聚焦于俄烏沖突。這場看似關乎人道停火的對話,實則是大國利益博弈的縮影。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以“餐廳隱喻”指出,餐廳里只有俄美,烏克蘭是主菜,歐洲是開胃小菜。餐桌之外,硝煙仍在升騰,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烏克蘭危機延宕至今,恰是一部濃縮的國際政治教科書,每一頁都透著“實力博弈”的殘酷邏輯。
對美方而言,推動俄烏停火是一場精明的政治交易:有短期目標,即兌現競選承諾,甩掉軍援包袱,將資源轉向國內議程;也有長期野心,即通過美烏礦產協議將烏克蘭的經濟命脈攥于掌心。根據這份協議,美國企業可優先開發烏境內稀土、頁巖氣等戰略資源,而烏克蘭僅獲“象征性分成”。從戰略伙伴到資源獵場,基輔的境遇印證了已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警世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致命的。”
俄軍的戰場優勢是俄羅斯在談判桌前的最大底氣。庫爾斯克州86%領土的實質性控制、扎波羅熱防線的突破、頓涅茨克地區的多線突擊——這些戰果不僅是軍事勝利,更是對西方“戰略耐力”的消耗測試。克里姆林宮敏銳捕捉到:歐洲對烏軍援已顯疲態,成員國分歧公開化,民眾抗議聲浪中“暖氣優先于子彈”呼聲漸高。俄方戰略清晰地指向以戰場優勢固化既得利益,再借停火協議將其合法化。正如俄軍事專家所言,所謂談判,不過是戰場態勢的背書。
歐洲從“后援團”變成了“局外人”,長期對美安全依賴使其戰略自主的底氣越發匱乏。盡管德法領導人程式化“歡迎”美俄通話,但淪為“看客”的尷尬處境冷暖自知。英國首相斯塔默提議向烏派遣地面部隊、歐盟豪擲35億歐元援烏,這些看似強硬的舉措,實則是集體安全焦慮的投射。德國《圖片報》形容,美俄通話讓歐洲國家“瑟瑟發抖”。“政客”新聞網歐洲版寫道,特朗普與普京的談判讓歐洲陷入“黑暗”。當美俄直接劃定停火框架時,布魯塞爾的表態成了“自說自話的外交獨白”。
從主權國家變成了“菜單主菜”,烏克蘭為這場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所承認的“代理人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生靈涂炭、經濟凋敝、社會動蕩,家園破碎,前路充滿荊棘與變數。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被請出白宮的境遇,恰似修昔底德洞見的現代演繹:“強者行其所能為,弱者忍其所必受。”基輔的遭遇警示世人:試圖依附外部勢力撬動地緣政治大棋盤,最終只會淪為大國博弈的炮灰,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橫行的世界,獨立外交和戰略自主才是各國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
美俄元首通話能否為戰爭按下“暫停鍵”尚不可知,但一切通往停火的努力都值得樂見。與此同時,當下國際關系的一個冰冷現實被清楚展現在世人眼前:在霸權主導的國際秩序下,小國命運常淪為“菜單選項”。如何打破歷史循環,讓國際政治從弱肉強食的“叢林餐廳”,演化為和平共存的“文明圓桌”,答案或許藏在中國《史記》的八字箴言中:“恃德者昌,恃力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