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清渭濁
涇清渭濁之說,最早在《詩經》中已經出現:涇以渭濁,湜湜(音sh,形容水清澈的樣子)其沚(音zhǐ,指水中的小塊陸地)。
東漢學者鄭玄為《詩經》作箋注,態度明朗地解說:“涇以有渭,故見渭濁。”由此看來,從《詩經》的作者到東漢大儒鄭玄,都以為涇清渭濁。
渭清涇濁
西晉文士潘岳的《西征賦》中說:“(長安)北有清渭濁涇。”認為渭清涇濁。著名詩人杜甫也有“濁涇清渭何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等詩詞,來說渭河之清,在杜甫的詩作中,說到“清渭”的共有9處,說到“濁涇”的共有4處。唐代的王維、柳宗元、賈島、李商隱等詩人詩文也都談到“清渭”字樣。白居易在《泛渭賦》中還曾經寫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當此百里之清流。”可見當時渭河應該是“清流”。
出現異議
在南宋時期出現異議,南宋詩人陸游《劍南詩稿》中,有7處說到渭河水清,比如“轅門俯清渭,徹底綠可染。”而南宋人王邁則有“由濁渭而入清涇”的說法,說渭河已經渾濁,元代詩人侯克中也作詩說渭河水濁。
>>專家觀點
涇渭清濁與人為作用有關
涇河渭河到底誰清誰濁,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認為,“涇渭兩河的清濁問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春秋時期是涇清渭濁,戰國后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涇清渭濁。”
史念海認為,涇渭清濁的歷史變化,與當地植被的保存與毀壞以及水土流失是否嚴重有密切的關系。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游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比如秦漢時期,涇水上游地區接受了大批移民,農田面積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水上游的馬連河,當時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族南下,農耕族內遷,大片耕地轉變為牧場。據《水經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改稱“白馬水”。可見涇水上游植被有所變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相應地區承受了更為沉重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更為嚴重,涇水又轉而渾濁。渭水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律。
王子今說,涇渭清濁的演變,主要的原因是人為的作用。這對今天也有啟示意義。王志友推測說,在康熙年間,人口大增,從而加大對土地的使用,導致渭河變渾濁。(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