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敦煌執政者曾在公開場所表示,不想成為“歷史的罪人”。據《大事記》,1986年敦煌市成立“修復月牙泉辦公室”,開展“愛敦煌,修月牙泉”活動,社會各界共捐款9萬余元;水利專家對月牙泉水位下降原因分析論證后,決定采取“淘泉補水”的搶救措施:清淤淘沙,將黨河水引入一個沉淀池內,再用管道直接輸入月牙泉。
這次的治理,使月牙泉水深上升至4.2米,水質卻變得渾濁不堪,甚至發臭。1972年生的高小榮記得,他小時候月牙泉的水清澈蔚藍,是可以直接喝的。“河水有各種漂浮物,直接注入泉水,經太陽一曬,就會變臭。”張紹忠說,“這次治理沒成功,后來被叫停了。”
人工補水一中斷,月牙泉就縮減。1997年4月,泉水深由淘泉后的3.5米下降至1.3米,水域面積由13.5畝減少到8.69畝,四周繼續沙化、植被大量枯萎。月牙泉正在“死去”。
貳
滲灌補水
用水量大,效果也不好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原水資源室負責人楊俊倉受命對月牙泉進行“調查”。1998年,楊俊倉團隊在月牙泉四周打下5眼千米深的鉆井,進行地質結構分析,首次提出“月牙泉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區域水位下降”。此后這一觀點得到廣泛認可。“我們當時就提出來,治本沒有可行的辦法,還得先應急。”楊俊倉說。
接下來的搶救措施仍不見效。1999年,月牙泉部分泉底暴露出來。2000年,楊俊倉等完成設計了應急治理工程的方案。“當時敦煌拿不出來那么多錢,只好用簡易滲灌補水方案。”張紹忠說,2001年敦煌在閆家灣征收了240畝地,用黨河水庫總干渠支渠的水直接往地里注水,以期水能往月牙泉滲。那時,張紹忠等6名管理處工作人員“拿鐵鍬把支渠挖開”,全年放水,水淌5公里遠。“有時剛放完,就被村民截走去澆地了。”張說,這個土辦法用水量大,效果也不好,“水的走向四通八達,滲到月牙的水順著泉底就向東流走了”。
2008年,月牙泉露出三道沙梁。當時公開報道稱,又給月牙泉下了一次“病危通知書”。
叁
輸液補給
耗資巨大 只能解燃眉之急
張紹忠說,2008年月牙泉干得最“兇”,管理處緊急啟用泉邊的全部八眼水井,往月牙泉滲水,仍不見好轉。“眼看泉要消失,當地政府就特別急了。”楊俊倉說。2008年3月,據月牙泉管理處提供的資料,敦煌市政府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2000萬元、實際總投資4100萬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部分啟動。楊俊倉團隊的設計方案,付諸實施:在月牙泉外圍建三個大型地下滲水場,對月牙泉區域地下水進行回滲補給。2009年,管理處調配兩名工作人員隨張紹忠“全年放水”。張算不清一共放了多少水,“我只記得,那一年光電費都花了100多萬元。”
應急治理工程建在月牙泉西北7公里處。負責人張紹忠在現場向成都商報記者演示,將地下水和總干渠里黨河的地表水抽到調蓄池,經沉淀,由三臺45千瓦的水泵將水抽到兩個澄清池,加藥物,讓水上的漂浮物快速結合,和泥沙一起排入泥沙池;水經兩次澄清后到無閥濾池,池底有濾料,過濾后進入清水池,“要把水處理成接近純凈水的水質”;清水通過管道進入滲水池。“滲水池深10米,有11根井管導水到月牙泉底。”
張紹忠如今還每天盯著機器。“放水放了整整半個月,過幾天還要再放。夏天蒸發量大,水放得更頻繁。”4月12日,他說,會根據月牙泉水位監測情況靈活掌握排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