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這本書由同名環保短片的內容擴充而成。這本書及短片的作者是著名環保人士、《時代周刊》譽為“環保英雄”的安妮·雷納德。她為了拍攝短片和寫作此書,跑遍了全球40余個國家,歷時25年,走訪數百家工廠和垃圾場,調查環境問題和生態可持續問題。安妮·雷納德現為國際全球化論壇及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理事,還曾在綠色和平組織等多家環保公益組織任職。
《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很容易被看成一本所謂的“反商業”圖書。安妮·雷納德聚焦貿易全球化鏈條上,資源開采、生產制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棄處理五個環節,頗為完整的揭示了各環節生產商(開采商、貿易商)在獲得經營收入的同時,將真實的大量成本外部化的情況:
——在資源開采環節,為了開采礦藏及取得木材,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水污染顯著加劇,開采過程中還造成很難短期修復及短期治理的污染;
——在生產制造環節,現代化工業生產出海量種類的合成化合物,在給生產制造、運輸、消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掩蓋了對水資源的大量占用,一些合成化合物還有較強毒性;生產排污帶來了公共健康隱患和環境污染;
——在銷售配送環節,“渠道為王”制造出空前惡劣的零售商霸權,從銷售終端倒逼削減生產等環節成本,生產商不得不將壓力轉嫁到勞工頭上,商品質量及安全性也受到影響;全球化供應鏈帶來顯著的碳排放;
——在消費使用環節,過度消費的消費者將為其更多消耗的能源、紙和礦產資源的環境代價埋單,且過度消費并未帶來幸福感的相應提高;為了鼓勵消費、盡可能多和沖動的消費,設計師、生產商、零售商、廣告商和金融企業無所不用其極;舊品而今很難獲得維修途徑,只能選擇丟棄;
——在丟棄處理環節,工業廢料、城市垃圾、拆建廢料、含有危險成分的醫學廢棄物和電子廢棄物的“產量”年復一年的遞增,填埋處理各類垃圾所需空間不斷膨脹,焚燒處理垃圾所產生的二次污染和廢渣填埋問題也表現得相當突出……
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揭露,也常常被說成是“反商業”的,企業家、投資者乃至許多官員拒絕討論此類問題。還有很多人承認以上問題相當嚴重,卻想不明白以上問題跟自己(產業、企業)有什么直接關系,或者辯稱并反問“單靠我一個(企業),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安妮·雷納德拍攝的短片《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這本書更是將貿易全球化五個環節的污染和社會影響揭示得相當清楚。如果我們的企業家和投資者閱讀歐美主流報刊,不難發現,短片及書中涉及的問題,正在成為歐美國家公眾的主流議程,安妮·雷納德選取的分析和批評角度實際上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公眾、學界、媒體甚至政界看待貿易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的基本出發點。考慮到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歐盟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舉足輕重地位及文化上的軟實力,相關的國際政策框架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很大調整,嚴重依賴海外需求、越來越依賴非洲等海外資源開采的中國制造行業要受到很大沖擊,關聯的大批中國企業、企業家、金融機構不可能置身事外。
安妮·雷納德在書中指出,美國近些年為了保持經濟增長活力,一直鼓勵居民消費,并將之與是否愛(美)國聯系起來,但這種觀點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具備政治正確的可能。近些年,為了扭轉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美國強力復興制造業,鼓勵居民盡可能多的選擇本地消費,這已經對中國制造形成沖擊。很顯然,在可預見的將來,當環保和公平貿易意識進一步深入人心,中國制造接到的美國訂單必然將大大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