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學:終身學習豈限老年大學
求知欲是人的本能需求,而在現代社會,學習更是成為每個人的一生需要。對于一些想在晚年為自己學習充電的60后來說,多地老年大學入學一座難求,熱度堪比孩子的“學位競爭”?!吧蠈W難”在成為許多“新老人”心頭憾事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終身學習,真的只能在老年大學嗎?學習型社會,如何向“新老人”打開更多新窗口?
提前注冊賬號,搶課爭分奪秒
提前10分鐘蹲守,一家三口一起刷新,能選擇的課程全部選中,經過好一番努力,60歲的顏阿姨終于坐在了沈陽市一所老年大學的剪紙課堂里?!拔冶緛硐脒x書法課,太火了搶不上,只能有什么課就搶什么課?!鳖伆⒁毯軣o奈。
許阿姨甚至還沒有顏阿姨的“好運氣”,同樣的時間,同樣全家上陣幫忙蹲守,她和老伴一門課都沒搶到。“以前沒有在這所老年大學上過課的學員,需要在進入選課通道前注冊個人信息,等我注冊好了,學位早就被搶光了,只能等來年開學時候再搶。”
老年大學一座難求已成常態,折射出“新老人”對知識的普遍渴求。天津市河西區文化館培訓部主任李玉環告訴半月談記者,以河西區老年大學為例,學校每年開設12個門類、60余門的課程,生源常年穩定在1500余人。“能用的教室全都用上了,能開的課也全都開了,但每年的招生季,這個區還是有近一半的老人無法入學?!?/p>
而那些幸運搶到學位,渴望充實自我的“新老人”又有了更多新訴求。以老年大學課程設置為例,大多是琴棋書畫等藝培類,授課內容比較單一,以至于不少參加學習的老年人戲稱,與其叫老年大學,不如叫“老年小學”或“老年藝?!?。即使設置了健康類課程,也大多被冠以“養生”“保健”名號,缺乏更加系統深入的科學健康教育。
為滿足“新老人”更精細化的學習需求和接受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少老年大學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動態調整,比如舞蹈大類中就分為古典舞、民族舞、拉丁舞、交誼舞、肚皮舞,書法類也按照楷書、行書、隸書進行了細分,此外還開設了太極拳、中醫按摩、心理健康等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的課程,并按照難易程度分級分類教學。
不留遺憾,不再孤單,不被落下
身穿玫紅色風衣、腳踩高跟鞋、頭戴貝雷帽,單從外表來看,57歲的邢永剛壓根兒和“老”不沾邊。退休幾年后,這位“中國大媽”已從一開始的失落空虛到漸漸篤定新的人生方向,活得更充實,也更有價值感。用她自己的話說,“活得更充實更滋潤了”。她的變化源于加入寧夏老年大學舞體系?!澳贻p時沒上過大學,想彌補遺憾,而且自己很喜歡跳舞,所以就選擇了舞體系。”
這并非個例,記者調研發現,60后“上學熱”的背后,隱含了社會與時代變遷引發的“補償心理”。天津市河東區芳水河畔社區老年大學校長張學敏說:“老年人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有的缺乏培養愛好的條件,又忙于操持生計、服務家庭,現在有了彌補遺憾的機會,大家興頭都特別高?!?/p>
作為知識港灣的老年大學也是空巢老人、獨居老人、“老漂族”的一種心理寄托。62歲的李阿姨告訴半月談記者,3年前她從老家河北來到天津幫女兒帶外孫女,“剛來的時候誰也不認識,女兒女婿天天上班,我每天得圍著孩子和廚房轉,無聊時候只能刷刷短視頻”。在老年大學報名學了舞蹈和朗誦課后,李阿姨不僅空閑時間有了去處,還在天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新認識的姐妹們一起學習,一起買菜,“一點也不孤單了”。
隨著終身學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相比在快節奏生活下的年輕人,60后“新老人”反而有著更強的學習動力,想要通過學習而不被移動互聯網社會落下的意愿普遍強烈。邢永剛說:“老年大學會教學員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我們私下都很努力自學或者跟孩子學。退休是職業生涯的終點,卻是我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不能讓自己與時代脫節。疫情期間,課程都轉到線上,我們都可以自己線上聽課?!?/p>
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一邊是老年大學日趨激烈的“學位競爭”,一邊是“新老人”求知欲旺盛以及對提升晚年生活質量的不懈追求。受訪人士建議,在加大投入,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的同時,也可以依托社區黨群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現有資源對老年人就近施教,或引導社會力量加入辦學,鼓勵老年人自發組織辦學,還可通過“送課上門”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多方合力保障“新老人”群體老有所學。
一些地方積極推進社區黨群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等資源整合,把空閑的場地用起來,調動老年人積極性,自發組織辦學活動。張學敏介紹,當地在成立老年大學之前,社區里的老年人就自發組織成立舞蹈隊、太極隊、乒乓球隊等10余個興趣活動隊?!澳菚r候大家都是自己組織,自己教自己,有基礎的帶一帶沒基礎的,社區老年大學就這么辦起來了?!焙髞?,經過向街道申請,在社區黨群中心劃出了兩間屋子作為老年大學的活動區域,大家的活動更有規律了,歸屬感也更強了。
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推進老年大學“送課上門”,將“老年課堂”開在老年人的家門口。今年2月10日,江蘇省鹽城市圖書館主動走進當地社區開展“鹿鳴銀齡課堂”,切實解決中老年讀者在智能技術應用方面遇到的困難,助力中老年讀者跨越“數字鴻溝”。課堂開設了“老有所學智享生活”中老年讀者智能手機應用培訓初階班課程。參與培訓的社區居民老劉表示:“通過參與培訓,我們學會了出行類與網絡防詐騙內容,很有幫助。”
此外,激活基層人才資本也可以作為老年教育的有益補充。天津市河東區福東北里社區近三成的居民是老年人,社區書記徐曉嫻熟悉調解工作,便利用空余時間和專長,定期結合法律相關的熱點事件以及財產繼承、贍養義務等與老年人切身相關的法律問題開展公益講座,頗受歡迎。
為進一步開闊知識視野,學到更多更高技能,通過網課在線自學更是成了許多“新老人”的新選擇。今年60歲的吉林市民楊女士,在一款中老年人在線學習軟件中報名學習了戲曲課程,每一個欄目都有語音導讀,十分方便。楊女士告訴記者,她選擇的課程入門課免費,提升課3個月才99元錢?!罢n程可以反復看,老師還在微信群里給我們點評作業。疫情當前,選擇網課省心又放心。”
終身學習無時無處不在,不必一味舍近求遠。學習型社會離不開千萬個學習型家庭的支撐,家庭成員內部的互助互學不失為便利之舉。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敏芝認為,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社會中,數字反哺成為家庭代際的雙向互動。數字反哺的主角是子女,其家庭角色轉變為“教育者”,被反哺的父母則成為“被教育者”。數字反哺有助于彌合數字代溝,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社會。
當然,促進老年群體完成文化再適應,既要發揮家庭數字反哺作用,從家庭關系建構層面尋求改善策略,更要從超越個體、超越家庭的社會系統中尋求路徑突破,不斷提升數字媒介產品和數字讀物的易用性和適老性,合力共建共享老少咸宜、公平友善的數字友好型社會和學習型社會。
議題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伽
組稿編輯:李建發、尤立
半月談記者: 梁姊?尹思源?何磊靜?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