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推!”立夏后,天氣轉熱,趁著早涼,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河清鎮同心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十余名來自該村勞務合作社的務工人員正合力將水泥涵管推入溝槽,今年52歲的黃光榮也是其中一員。
“莫看現在這么火,合作社才成立時,可都不愿意去呢。”黃光榮說,起初同心村成立“益民三合”勞務合作社,大家本來很感興趣,但一聽部分勞務收入歸村集體、后期通過分紅返還,大家都觀望起來。
“村委會法人代表和集體經濟法人代表都是同一個人,誰去監管?村干部會不會把集體資產往自己包包揣?”了解村民心思后,該村紀委書記易明將情況上報給河清鎮紀委。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開,各村積極發展產業和集體經濟,成立集體企業,村黨委書記“一支筆”管兩方賬,村民對此有些擔心。河清鎮紀委找到問題癥結后,在安州區紀委監委指導下,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監事會。去年6月,經同心村集體經濟聯合社38名成員代表推選,產生5名監事會成員,其中監事長由村紀委書記擔任。
監事會剛上任,紀檢監察機構邀請區審計局對該村“三資”實施全面“體檢”、公示。同時,安州區紀委監委班子成員開展下沉走訪,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和勞務合作社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制定了“監事會八職責一審查”機制,實現村級集體財務季監督、季通報、年審查。
上任伊始,易明帶著監事們埋頭將近5年村集體資金票據逐一梳理,把村委會借用的集體資金款項全部查清,并上報鎮紀委。稍后,違規出借的村集體資金全部收回,相關人員受到嚴肅處理。消息一經通報,二十余名村民一起加入了勞務合作社。
截至目前,安州區已在110余個村建起集體經濟組織監事會,各監事會在鄉鎮紀委指導下,發現案件線索9個,幫助解決村民訴求35個。
與此同時,該區紀委監委還對集體經濟達到50萬元以上的村實施提級監督。針對各村勞務組織力量不足、應對風險不強等實際情況,區紀委監委通過日常監督督促,推動區農民工服務中心從政策、資金、項目上保證村集體的發展。目前,全區已發展村級勞務合作社9個、勞務公司10個、勞務小分隊17個,吸納社員1000余人,輻射周邊剩余勞動力2500余人,實現年人均增收5000元。
“去年年底,村上拿出22萬來分紅。”黃光榮說,勞務合作社不只干建筑,地里的活都可以干,勞務費當天結清,剩余包工費歸村里,年底進行分紅,監事會負責監督通報,大家心里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