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內,一些新的空間科學實驗正陸續展開。其中有一組神秘的實驗樣品在神舟二十號發射前6.5個小時才被工作人員送入飛船,這是什么實驗樣品呢?總臺央視記者對相關專家進行了專訪,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
這是神舟二十號飛船發射前,地面科研人員進行的試驗樣品裝船演練,模擬運送的就是此次跟隨飛船上行到空間站的新實驗項目的樣品。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李瑩輝稱:“這是神舟二十號搭載的三種細胞,對于細胞來說,我們最后裝船是給它一個最合適的最適宜的環境條件,所以這個過程我們是讓細胞盡可能保持在休眠狀態,這樣它對環境的響應相對較少,然后進入軌道,航天醫學的實驗機柜里邊有專門的細胞培養箱,環境是37攝氏度,這樣我們把細胞激活。”
細胞學一直都是我國航天醫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圍繞空間環境對細胞的影響以及細胞的響應特點和規律開展的研究。那么,空間站這次“上新”的這三種細胞究竟又將揭開怎樣的生命密碼呢?
李瑩輝稱:“太空中曾發現有血栓形成的航天員,那么我們瞄準著血栓形成的機制,選用了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兩種細胞的共同培養,去看在這種失重條件下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還有一類實驗也是國際上頭一次,把三種腦區細胞皮層、丘腦和小腦組合成一個三腦類腦體來進行共培養,是為了研究失重條件下,從運動能力的角度去看看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還有一個,我們從傳統醫學中臨床經典方里邊進行了篩選,通過對神經細胞的調節,我們希望看到它能夠在提高記憶力方面是不是有更好的作用。”
此前,我國已將人多能干細胞來源心肌細胞、皮膚干細胞、成骨細胞、人骨骼肌衛星細胞等19種細胞和人工血管芯片送上太空,在軌共開展了22項細胞學實驗研究,從在軌實驗技術、實驗模型和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一些成果已經服務于大眾健康,為探索人類骨質疏松、肌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認知功能下降等健康問題提供研究平臺。專家介紹,這次空間站新增加的三項細胞學研究也具備服務大眾健康的意義。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