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 (記者 楊 鑫)從2011年5月我省啟動陜南移民搬遷工程以來,我市山區里的群眾有不少從深山區搬遷到平川地帶和小城鎮。移民大事件給他們的小日子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近日,記者采訪了丹鳳縣山區電工劉世民,了解了他家現在的生活。
今年52歲的劉世民,在丹鳳縣竹林關鎮做山區電工已經18年。他的工作除了線路維護和抄表收費之外,更多的是處理群眾的用電故障,有時候,群眾的一個來電他就要跑十幾公里。劉世民告訴記者:“剛才人家打電話說,這家沒電了,我立馬過來給人家收拾,農村電工就是這樣,人家用戶打電話說沒電了,立馬就得過去,搶修,維修,要叫人家老百姓用上電。”
工作還是這份工作,但今年劉世民上下班的距離發生了變化,以往每天要騎摩托車跑30多公里的山路,現在他甚至可以步行著上班。這個變化源于今年5月他家從深山區搬到了鎮上的移民小區。“以前上班,跑爛了三輛摩托車,這是第四輛摩托車,馬上就跑爛了,現在好了,上班也近了,上班路上時間少了,一般情況十來分鐘就可以到所上。”劉世民一臉喜悅地說。
劉世民家的老房子在大桑園村,離鎮上20多里,海拔比移民小區高出100多米,溫度也要低好幾度。從山上搬下來以后,每隔十來天,劉世民要騎摩托車跑一趟老家,照管一下不愿意下山的老母親,再捎帶些糧食和蔬菜下山。摩托車還在山路上盤繞,劉世民家的小狗就遠遠地從坡底迎了上來,蹦跳著帶路往老房子跑。與半月前不同,這次進山,村里的鄉親們已經烤上了火盆。
鄰居劉金忠告訴我們:“山上10月份就冷了,已經烤火半個月了,到明年正月底二月左右就應該不烤火了。”
劉世民的新房是單元房,家里裝有空調,還買有電暖氣,因為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很好,到現在還沒啟用這些設施。劉世民的愛人白春蘭告訴記者,正常年景下,最冷的時候也就零下幾度,取暖期不到兩個月,取暖花費也就200多塊錢,遠沒有當初搬家時候自己擔心的那么復雜。
白春蘭患有心臟病。以往,劉世民上班后,她和婆婆在山上料理農活,閑下來的時間也難找個樂子,搬到移民小區后,白春蘭的生活豐富了起來,串門、聊天找開心,甚至還能在家門口干點零活,掙些小錢。劉世民說:“搬下來以后,愛人的病情都好多了,今年藥都沒太吃,情況好得多。條件好了,社會環境等都好了,新區人多,在一堆諞一諞,聊一聊,嘻嘻哈哈的,一快解百愁么。”
這次搬遷,政府補助了6萬元,可連買房帶裝修,再加上兒子正在上大學,家里的負擔本身就不輕,劉世民還是欠了些外債,他的生活還是緊張,他把供電所門前的空地拾掇成菜地,方便所里,也節約自家,公休時間還在工地上做些零活。
在同事們的眼中,劉世民花光家底搬下山,盡管日子相對緊巴一陣子,可未來的生活大有奔頭,他們在羨慕中也期待著自己的搬遷房蓋起來。他的同事袁漢軍告訴記者,現在老劉離供電單位只有一公里路程,而我下山還得走25公里,這樣一比較,在山下還是方便,一能省下油錢,節省時間,二是老劉搬的新房環境優美舒適,所以我現在要向老劉學習,爭取早點搬下來。
劉世民笑著說,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好,給了搬遷戶諸多優惠政策,改善了以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環境,他相信,以后自己的日子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