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也有人查過內鄉、西峽、淅川幾個縣的縣志,都沒有找到“七于鋪”或“于村鎮”這兩個地方。也有人說,曾有文博工作者、文化學者和媒體記者去幾縣實地采訪、拍攝,結果都無功而返。也許,尋找“七于鋪”該換另一種思路了。
于道明先生的小兒子于小磊,在西峽一家企業搞工程設計,聽說我們尋找古地名“七于鋪(或于村鎮)”遇到困難,就以于姓起源、分布為題在網上進行搜索,得知于姓得姓始祖為于則,是當初發明和制作鞋子的人。根據《世本》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于則,被封于內鄉,有于村,與商地近,即楚商于地,后代以于為姓?,F在河南省內鄉縣桃溪鎮于家營、于家溝,趙店鄉,師崗鎮杏樹崖等地有于姓村民居住生活。這條線索,讓人眼前一亮。根據內鄉縣地圖分析,我們把尋找目標又鎖定在桃溪鎮一帶。
4月6日,我們一行乘車再從西峽縣城出發,沿312國道到丹水鎮,上丹水至淅川縣城一級高速通道,再改道332省道,行程約17公里,來到內鄉縣桃溪鎮。據了解,在明清時期,現在的桃溪鎮政府所在地是一個自然鎮,因兩岸桃樹連綿成林的桃溪河穿鎮而過得名桃溪鎮。后來,因軍閥混戰、土匪猖獗,一場大火把鎮街燒成灰燼,加上自然災害瘟疫流行,當地群眾為了祈求上天賜福,便在此地修建廟宇一座,鎮災驅魔。因其廟宇座落在內鄉縣城西部土崗上,又以古廟會盛傳四鄉八鄰,此地就逐漸被稱為西廟崗。1962年成立西廟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西廟崗鄉,2008年8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桃溪鎮,轄西廟崗、彭溝、桃莊河等9個行政村。
經過交談,我們了解到當地有不少于姓村民居住。在當地群眾帶領下,我們先去鎮政府東北約1公里多的桃莊河村西河組。這里原名于家營,村中有6戶于姓村民。我們上前與正在路邊卸車的兩位村民交談,年長的叫于祥敏,66歲,是于姓家譜中的7代子孫;年輕的叫于敬獻,是于祥敏的兒子。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我們走進于敬獻家中喝水敘談,于祥敏則回到自己家中拿出追溯到清代的于姓家譜,并說他們村王家莊組有20戶于姓村民,附近還有幾家零星散居的于姓,都和彭家溝村于家溝的于姓是一家,在這里至少生活了200年時間。
隨后,我們又來了桃溪河下游距鎮政府約1公里多的彭家溝村于家溝組,在村中小超市女主人的指引下,走進了村會計的家。會計外出不在家,但我們恰好遇見了63歲的村民于祥甲,據他介紹,于家溝組有于姓村民66戶,近270口人。他還領我們去旁邊一條小溝中,看了于家墳地清道光年間于姓先祖的一塊墓碑,以示于姓村民在這里居住了很長時間。以于家溝村為中心,附近有于姓村民近100戶,約400口人。
綜合了解到的情況,幾條線索便清晰地呈現出來:①當地于姓村民居住相對集中,且居住生活年代比較長遠。②從現在的淅川縣城到桃溪鎮一路為山間川地,不翻山越嶺,且有平坦的332省道與丹江水陸碼頭荊紫關相通。③桃溪鎮經淅川縣上集鎮溯析水(鸛河)到古時西峽口(今西峽縣城),也一路通暢便捷。④桃溪鎮沿332省道距內鄉縣城26公里,距離出山口到內鄉平原地帶也只有十幾公里,深藏山中,道路通暢,又不易被山外人察覺。⑤明清時期的桃溪鎮據傳曾遭到大火焚毀,鎮上原住居民很可能到鄰近地方擇地而居。⑥桃溪鎮距秦楚分界的西峽縣回車鎮屈原崗不遠,直線距離大約不到四十公里。由此可以推測,現在內鄉縣桃溪鎮彭家溝村于家溝或桃溪鎮所在地西廟崗村可能就是歷史上商于古道終點的“七于鋪”(或“于村鎮”)。
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秦秋早期,山間道路的開通主要靠先民們踐草為徑、循河覓道而成,從商州沿丹江河谷一路東下到荊紫關,再折向河南332省道一線到達桃溪鎮街附近,是早期商于古道最理想的線路走向。以后,由于人口增加,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再架橋開山,商于古道的線路走向就逐漸與現今312國道基本相吻合,出古西峽口下析水,過上集到桃溪鎮一帶;從古時的桃溪鎮一帶經析水通丹江,可便捷到達江漢平原,這應該是不爭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