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王江波
春日,秦嶺深處的柞水縣,重巒疊嶂間,一朵朵黑玉般的木耳舒展著豐腴的身姿,孕育著致富的希望。
柞水的木耳“火”了,它不僅搭乘電商快車,走進千家萬戶,更是依靠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成為“科技感”爆棚的多樣化木耳產品。
2020年那個春意盎然的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點贊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產業”,這短短6個字的殷切期許,如同破土的春雷激蕩群山,為柞水木耳產業發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5年砥礪,這朵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明珠”,看似未變,實則早已脫胎換骨。
踏進柞水木耳種植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齊羅列,菌棒上黑黝黝、胖乎乎的木耳肆意舒展,盡情生長。而這生機勃勃的畫面背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用畢生心血澆灌的成果。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作為“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李玉院士主持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柞水木耳成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最佳落地展示。
時間回溯到2017年,吉林農業大學與商洛市柞水縣建立校地合作關系,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始了李玉院士團隊與柞水的“千里交集”。
從“種子”培育到種植技術,再到產品開發,李玉院士團隊不僅引進了適生能力強、種植產量高、推廣前景好的優質黑木耳示范菌種,還培育出了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同時,還幫助構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加工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識別檢測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追溯技術體系、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和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開發了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種產品。
這些舉措,徹底激活了柞水這片土地上的新質生產力。如今,在柞水木耳種植基地,吊袋栽培技術,讓木耳產量與品質實現雙豐收;自動化噴灌系統,精準調控大棚濕度;自動化遮陽網,靈活應對天氣變化;高精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智能分揀車間,機器快速分辨木耳品質;加工基地,各種深加工產品源源不斷下線……科技創新像一條無形的絲線,串聯起木耳產業從菌種培育到成品銷售每個環節,激發出木耳無限潛力和獨特優勢。
在“科技賦能”推動木耳產業重塑的同時,“產業融合”催生的“乘數效應”更加令人驚嘆。
在“木耳小鎮”,種植基地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農家小院化身精品民宿,游客在當地既能實地體驗農事活動,也能品嘗以木耳為原料的各種創意美食,真正實現從賣產品到賣風景、賣體驗的轉變。
田間地頭,返鄉青年熟練運用各類社交軟件進行直播,將柞水木耳賣到全國各地。蜿蜒交織的通村公路上,物流車穿梭其中,溝通起廣袤城鄉,讓木耳從“基地到餐桌”對接得更加順暢。
從2017年一朵小小的普通木耳開始,8年時間,柞水木耳已經衍生出22類99種深加工產品,木耳品牌價值已達50億元,形成了覆蓋“菌種研發—智慧種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全產業鏈,展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性,生動演繹傳統產業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回望來時的路,這場木耳蛻變的背后,是創新要素的深度耦合。從菌種研發到栽培管理,從病蟲害防治到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在木耳產業鏈各環節產生“裂變效應”;從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到加強科研院校合作,再到培育本土技術人才,持續推動木耳產業生產要素及其組合優化升級;從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到打響“柞水木耳”品牌,再到完善扶持政策、搭建創新平臺,政策組合拳為木耳產業發展筑牢根基。政府搭臺、科技助力、市場發力的三重因素,讓傳統木耳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秦嶺深處到全國餐桌,從傳統種植到科技賦能,柞水木耳的蛻變之路印證,只要在創新沃土中深扎根系,傳統產業亦可綻放新質生產力的絢麗之花。當越來越多的“土特產”完成這樣的華麗轉身,商洛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必將澎湃不息。
放眼商洛,柞水木耳的故事正在千山萬壑間復制生長。當海鮮菇實現全程溯源,當板栗插上數字翅膀,當茶旅融合活力持續迸發,無數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新芽成大樹”,未來產業“幼苗正茁壯”。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新質生產力正匯聚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中,書寫著“靠山吃山”的新時代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