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長放緩腳步、農民工隊伍迅速枯竭、正在接近“劉易斯拐點”……日前,有報道稱,中國“農民工時代”走向終結。
陜西作為我國西北農村勞動力資源大省,我們不禁要問,我省的“農民工時代”走向終結了嗎?目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我省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又呈現哪些新動向、新趨勢呢?
日前,記者通過走訪我省人社部門、人力資源市場、用工企業及部分勞務輸出大縣,發現隨著勞動力總量供給的減少、省內就近就地轉移人數的增加、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潮的涌動及城鎮化大背景下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推進,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悄然發生著變化,可以說,陜西已走到了“農民工時代”的拐點。
總量達峰值 未來10年將銳減
記者在省人社廳了解到,相比之前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的快速增長,近幾年,我省農民工總量穩定在650萬人左右,去年為693萬人。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民工時代”拐點的主要標志就是農民工隊伍的萎縮,從我省目前的情況來看,去年人數基本已達到峰值,再往后持續增加可能性不大。據預計,到2020年,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將會縮減至400萬人。
5月15日,記者來到我省勞務輸出先進縣山陽縣。山陽,是商洛市的第三人口大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因山大溝深,耕地相對較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山陽農民就開始外出務工,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的縣之一。
據山陽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2年至2014年,山陽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呈持續下降趨勢,分別為12.5萬人、11.9萬人和10.8萬人。
為了掌握我省農村勞動力的一線數據,今年,省人社廳勞務交流指導中心選取了我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北郭村、渭南市富平縣城關鎮迤山村、延安市吳起縣吳起鎮金佛坪村和漢中市留壩縣火燒店鎮堰坎村四個典型村進行了入戶調查。據統計,僅從年齡構成看,4個樣本村被調查的5792人(占總人口91%)中,26-50歲的農村人口達2257人,而7-25歲的農村人口只有1306人。根據這組數據,可以想見,10年之后,4個村的農村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
就近就地轉移人數過半
5月14日,在西安市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福建省晉江市用工企業招聘會上,福建萬興隆集團招聘負責人葉應紅向記者反映,現在來應聘的農民工一年比一年少。從2008年到2015年,公司將月固定工資從1200元提高到了2500元,外加計件提成,月工資能拿4000元,但一線員工還是短缺。
那么,我省的農民工究竟去哪兒了?以下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據省人社廳對2010年-2014年5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的統計,省內轉移就業占比分別為:47.51%、49.09%、52.05%、56.09%,56.67%,顯然,近年來,我省農民工“孔雀東劉強攝南飛”的勢頭在減弱,而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人數不斷增加。
距山陽260多公里的武功縣,同樣是我省勞務輸出先進縣。該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月工資只有四五百元時,東南沿海達到了一千多元。而這幾年,他們的工資雖漲到三四千元,但本地工資也在兩三千元,差別不是很大,所以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降低。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待在老家,照顧孩子。
山陽縣北灣村的劉文虎今年28歲,原來,他和媳婦在北京、西安相繼打過工。因為開銷大,兩人打工一年僅能攢下一兩萬元。2008年他倆回到山陽后,雖然在當地掙得不多,但花銷少了,一年落個兩三萬不成問題。“在家比打工劃算”,劉文虎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