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程剛 通訊員 劉文丹 周文治
地處秦嶺深處的丹鳳縣,積極探索陜南移民搬遷、產業集中區、小城鎮建設、保障性住房、消費市場培育等“五位一體”工作模式,給城鎮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丹鳳縣立足于“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定位于“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促使貧困群眾“越級跳”,一步跨進城鎮化門檻。
初夏時節的丹江兩岸,一片生機盎然。滬陜高速丹鳳出口處一帶,樓群林立,現代化的產業園區遮天蔽日,鱗次櫛比。這便是“五位一體”模式的誕生地——商鎮城鄉統籌示范區。
這里最早規劃的是商鎮老君村移民安置點。縣上首批規劃了2000套14棟移民樓,住建部門配套在附近新建500套保障性住房。按照“就近落實就業”原則,縣上統籌安排在附近規劃恒大工業園和華貿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園區吸納移民就業,移民房充作職工“宿舍”的共生體式格局。
如何讓移民搬遷戶在擺脫惡劣生存環境和自然災害脅迫后,避免陷入經濟壓力和社會文化認同的新困境,“五位一體”模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縣長趙曉斌這樣闡述“五位一體”模式的決策立意和已有效果。
丹鳳采取讓移民點“粘”重點城鎮的思路,突出在龍駒、商鎮、棣花、竹林關等四大重點區域內規劃移民點,以形成城鄉一體化中的“制高點”。
在此框架內,依托移民項目實施,按照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基地變園區、村莊變街道的思路,使移民集中安置示范點變成統籌城鄉全面發展的“活標本”。
屬于全省移民示范點之一的竹林關鎮江北移民工程,全面建成后可集中安置流嶺、鵠嶺等大山中的搬遷戶3300戶1.5萬余人,城鎮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