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商洛市天色灰暗,陰雨連綿。
在距離商洛市十五公里的商州區三岔河鎮黃魚溝村崔偉宏家里,記者卻感到氣氛熱烈,心情敞亮。“自從2014年3月,商州區財政局走進了黃魚溝開展精準扶貧,我就流轉了百畝山地、放養了百余只布爾山羊、栽種了櫻桃和核桃,每年收入四五萬元,生活一下子有了奔頭。”崔偉宏高興地說。
黃魚溝村位于商州區三岔河鎮飲峪川流域分支的一道山溝里,主溝蜿蜒4公里,沿主溝外圍數道小溝,呈“非”字形分布,這個村因溝命名,也因溝致貧。全村不足千人,1400余畝耕地多數是坡地,近8000畝山林多數是雜木林,屬典型的資源稀缺山區村。
攀親戚交朋友
聯系群眾就要攀親戚,交朋友,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商州區財政局自從確定了以三岔河鎮黃魚村、三星村為扶貧主陣地,對全鎮七個包扶村集中連片,統幫統建。按照統一發展規劃,實施統幫統建,分類連片開發,打造特色產業樞紐,做到普惠包扶與特惠補助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確保涉農惠民資金、產業發展項目普惠到貧困村,專項產業幫扶資金和項目獎補資金特惠到貧困戶,做到“滴灌扶貧”。一次偶然走訪,聽到66歲的村民李景良陪著骨折的老伴去城里看病后,商州區財政局干部趙永利便急忙打聽事情的緣由。原來,老李的兒女都落戶外地,就剩老兩口相依為命。老伴體弱多病,出門下臺階時一不小心,滑落下來,摔斷了小腿,已經住院一月有余了。“幾時能出院?有啥困難我們能幫上忙不?”一連串的問題,讓李景良都有些不好意思。
在首輪“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包扶工作的三年時間中,要使包扶村的貧困人口下降八成以上,貧困戶發生率降至15%以下,努力實現包扶的貧困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完成貧困戶收入倍增計劃。商州區財政局充分考量所包扶鎮村確定的“大櫻桃”這一特色主導產業的現狀,扶持項目緊緊圍繞櫻桃“專業科管、提質增效”這一中心目標,不“亂點菜”、不“亂開方”。中小型扶貧項目圍繞“櫻桃產業”這個主題,搭配策劃一些輔助型、補充型、搭配型的項目,做到“不跑題、不偏題”。在做強萬畝大櫻桃示范基地的基礎上發展100畝樹形金銀花標準示范建園,作為櫻桃產業的補充和搭配。幫扶到戶的項目依據貧困戶家庭狀況和發展意愿,由包扶干部具體考察確認,再統一由局包扶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確保“群眾樂意干、干部積極幫、單位精心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