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是最基層的衛生工作者,善待鄉村醫生就是善待農民的健康,留住鄉村醫生,就是留住了農民健康的“守護者”。貧困縣鎮安,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村公共服務半徑平均在3公里以上。這些“硬件”的先天不足,并沒有影響鎮安縣發展基層衛生事業的步伐。近年來,鎮安縣充分考慮到居住邊遠的群眾服務需求,共設置村衛生室333個,并全面開展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建設達標率100%。同時,該鎮在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免費培養,加強再教育
為輸入“新鮮血液”,鎮安縣啟動了定向培養機制。從本村選拔農村初、高中畢業的優秀青年到西安醫專等參加為期3年的全日制脫產中專或大專學歷教育,專業為農村醫學。理論學習結束后,免費到醫院臨床實習8個月,疾控和婦幼保健機構各實習2個月。取得相應資格后,由縣衛生局統籌安排,鎮衛生院統一聘用、統一管理,原則上到戶籍所在地行政村衛生室工作,服務時間不少于5年。在校學習期間的培訓學費由縣財政負擔,個人只負擔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
對在職的鄉村醫生,每年短訓或進修不少于2次。鄉鎮衛生院和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免費為其學習培訓提供條件。縣財政部門將鄉村醫生培養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在提高鄉村醫生技能的同時,縣衛生局還制定了鄉村醫生醫德醫風考評實施細則,建立日常宣傳教育和年度綜合考評工作機制,以此提高鄉村醫生為群眾服務的工作熱情。
提高待遇,解后顧之憂
為提高他們的收入,該縣嚴格按照村衛生室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及享受補助資金比例均不低于40%的標準,將相應的公共衛生工作任務分配給鄉村醫生,經衛生行政部門考核合格后,足額撥付公共衛生補助資金。補助資金根據國家補助標準的提高,逐年增加;對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規范化村衛生室,給予鄉村醫生專項的基本醫療服務補助(即在崗在編鄉村醫生每年人均補助1萬元,以后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逐年增加),經衛生行政部門考核后足額發放到位。同時,按照每診療人次5元的標準收取一般診療費,由新農合門診基金每診療人次補償4.5元,患者個人自付0.5元。同時,對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每人每月補助300元,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每人每月補助500元。
為化解他們的風險,建立了醫療責任保險分擔機制。每個村衛生室每年按照一定的標準,由村衛生室統一繳至縣衛生局,建立醫療責任保險基金,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經鑒定屬于醫療事故的,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行處理;屬于責任不明確,發生醫患糾紛的由縣衛生局按一定比例調處。
為使他們老有所養,建立了養老金定補機制,按照《陜西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的規定,以鄉鎮衛生院為單位鼓勵在職鄉村醫生自愿參加社會個體養老保險。按照全省上年度社平工資的20%的40%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縣財政按照實際繳費比例的50%預算到縣衛生局,由縣衛生局統一繳至養老經辦機構,其余部分由鄉村醫生自行承擔。進一步保障了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有效穩定了鄉村醫生隊伍。(何俊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