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嚴布局重公開,打造陽光救助
五項措施,并駕齊驅。社會救助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稍有不慎,就會有人鬧意見。“一碗水如何端平,在于端水人的手要平衡。”這是人們對社會救助的期待,這也恰恰是山陽縣開展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鎮村創建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把創建工作落到實處,山陽縣聯合民政、監察、衛生、勞動保障等二十多個部門,成立了18個創建工作指導小組,5個督察組,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主動發現工作機制、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和監督監察長效機制等五項機制建設。這五項機制共同發力,推進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
宣傳開路,輿論先行。為切實提高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增加社會救助工作的透明度。該縣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標語、公開欄、文化墻、入戶宣傳等方式,集中開展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活動。同時,將及時總結出的創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通過現場會、觀摩會等多種方式進行相互交流,在全縣范圍內營造出參與創建、支持創建、合力創建、監督創建的良好氛圍。
夯實責任,量化考核。“誰調查,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誰抓點,誰負責”,“各級既不能越權辦理,也不能失職瀆職;既不能隨意減少規范性程序,也不能隨意設置繁雜程序”。該縣在規范化創建工作中對縣、鎮、村三級的工作職責作了明確界定,落實了各自的主體責任。同時,不斷細化,量化社會救助工作指標,將工作指標量化到崗,將干部職責細化到每一件事上。
規范程序,動態管理。先后出臺了《山陽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山陽縣城鄉居民臨時生活救助實施細則》……一系列規范性管理制度,明晰了申請、調查、評議、公示、審核、審批等運作程序。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地操作,有效壓縮救助工作中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空間。同時,堅持“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原則,保障城鄉低保的規范化管理。
民主評議,群眾當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了群眾,也要依靠群眾。在山陽,每一個低保對象的產生,都要經過這一環節。按照“宣講政策,介紹情況,評議詢問,現場投票,公布結果,簽字確認”這六個程序召開評議會。評議會由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村(居)黨組織和村(居)委會成員、熟悉村(居)民情況的黨員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參加。村(居)民代表人數不得少于參加評議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對民主評議結果爭議較大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將重新調查核實和評議。
全程公開,接受監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一切在陽光下運行。申請辦理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公開,不提供暗箱操作的土壤。不僅如此,辦理成功后,也要向社會公開,在山陽縣,低保戶大門口都掛有“低保戶”的牌子,牌子上注明保障類別和舉報電話,這些都是為了方便監督。對群眾的來信來訪,網絡輿情進行及時調查處理,答復率達100%,案件查處率達100%。
收獲:建設成果可喜,后繼發展加力

春雨無聲潤萬物,大愛稀音厚蒼生。據今年第一季度統計,山陽縣實施社會救助中,城市低保3234戶,5964人,發放資金482萬元;農村低保25107戶,39373人,發放資金1489.7萬元;農村五保供養3115人;醫療救助32246人次,發放資金892.4萬元;臨時救助839人次,發放資金132.7萬元。一個個鮮活躍動的數字,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傳遞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