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應保盡保”不易,那“應退盡退”就更難了。隨著社會救助規范化創建的進行,這一局面在山陽縣也逐漸轉變。今年4月以來,城關鎮在土橋村、下河村和伍竹園社區開展的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管理試點,3個村(社區)低保總戶數減少133戶229人,調整后低保戶分別占總人口的6%、3.7%和4.3%。
中村鎮洛峪街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玉對此頗有感受,他說:“雖然現在的救助工作更細致了,要求也更嚴了,工作量也有所增加了,但是現在更規范,更合理,更公平,大家伙心里也亮堂了,滿意度提高了,也沒人上訪了。即便是退出低保,也要按程序,上評議會,大家沒話說。”
李書記一口氣還列舉了幾個已經退出低保的名字,例如黃河群、張世英等,這些都是經過“急救難”救助后,渡過難關,走出困境,把低保讓給了其他更需要救助的人。
“應保盡保”一個都不能少,“應退盡退”同樣體現公平。山陽縣社會救助規范化創建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但山陽縣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快馬加鞭由原來示范點向全縣各村(社區)推進。同時,為了讓更多百姓富裕起來,將“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去年以來,縣民政局就在洛峪街村投資黃姜基地500畝,通過包戶扶貧解決了30戶81人的脫貧問題,還為村上完成了道路硬化、亮化,飲水等問題。
民心是鏡,民心是秤。扎實的工作獲得了社會認可。近年來,縣民政局先后榮獲“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養老服務示范單位”、“全省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市民政工作優秀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全縣民政工作先進集體、“創佳評差”最佳單位等殊榮;民政局總支連續兩年被市委授予“標桿支部”,連續五年被縣委授予“標桿支部”、連續10年在全縣萬人行風政風評議中名列前茅。(何俊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