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茶花,她像一塊墨綠白染的翡翠,鑲嵌在枝頭;一粒小茶果,仲秋便青綠泛紅掛滿枝頭,散發著茶香;一座小山頭,滿山遍野的綠色,傳遞著商南人的希望
11月12日,商南縣湘河鎮農民田吉慶起了個大早,來到自家的油茶園。他告訴記者,這幾年通過政府的扶持,他的30畝油茶現已進入掛果期,來年收入10萬元已不是問題。
商南縣委書記劉春茂說:“過去,老百姓只把野生的油茶樹當成野樹野果來看待,并沒有意識到其營養價值。油茶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是推動現代林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好途徑。我們要變廢為寶,集全縣之力,打好油茶生態林業、民生林業這張牌。”
唱好“茶歌”促農富
為了做大做強油茶產業,商南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將發展油茶產業作為全縣農業支柱產業來抓,按照政府引導,典型示范,公司帶動,社會參與的發展思路,出臺了《關于推進油茶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按照“統籌規劃、相對集中、用途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綠色長廊工程等涉農資金,捏指揮拳,用于油茶產業的發展。縣財政拿出800萬元,對新建油茶標準園每畝補助100元,改造低產園每畝補助50元,良種繁育基地每處補助10~20萬元,2010年以來,全縣用于支持油茶產業投入資金累計達到2500萬元,大大加快了油茶產業的發展,油茶面積發展到10萬畝規模種植。
縣委、縣政府的決策一出,全縣上下齊動。縣級部門包抓基地,機關干部聯戶,形成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態勢。
縣委書記劉春茂多次深入金絲峽、試馬、湘河、青山、富水等鎮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油茶發展狀況。縣長崔華鋒多次深入油茶基地建設現場,召開座談會,解決群眾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縣人大、縣政協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入鄉鎮、茶戶開展視察、調研,共商油茶發展大計。縣茶葉發展局,集全局之力,為群眾發展做好技術、組織保證,有力地推動了油茶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科技支撐來驅動
“油茶產業,不像種田那樣簡單。種田品種選錯了,一年半載換了可以重來,而油茶生產周期長,一經栽下,3至5年才能見效益,因此,良好的品種,是該產業能否走得長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茶葉發展局局長田基成說。
于是,商南縣林業部門認識統一。在產業發展初期,就把培育建設油茶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放在首位,先后建成油茶優質良種繁育基地4處300畝,并與國家油茶研究中心、湖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安徽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成功選育出“秦油9號”、“秦油15號”、“秦油18號”適應當地生產的優質油茶品種。
縣茶葉發展局組織專家編寫《油茶栽培管理技術讀本》,組建起20多人的專業技術隊伍,常年生活在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生產。2010年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班、現場會100多場次,受眾5000余人,改造低產園2.1萬畝。
多元發展添活力
2010年,商南縣積極引進陜西秦裕木本生物有限公司參與油茶產業的發展。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企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和“農民出山、公司出錢、風險公擔、利益均沾”的運營模式,使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企業由此得到發展,推動油茶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湘河鎮是該縣油茶發展較早的鄉鎮,全鎮發展油茶面積已達2.3萬畝。鎮黨委書記田忠文說,僅油茶產業一項,今年全鎮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
十里長坡萬樹花。在談到該縣油茶產業時,縣長崔華鋒話匣子一下打開了。他說:油茶全身都是寶。不僅為農民可帶來經濟收入,同時也是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還可以制作高檔美容護膚品和作醫藥、化工原料;花可欣賞,葉可凈化空氣、綠化環境;麩餅可開發茶皂素、茶蛋白等產品;殼可制作栲膠、活性炭等化工產品;根可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根皮還可入藥;莖質地細密,韌性較好,可用于制作木器、農具等。通過油茶產業的發展,我們不僅要走好生態林業、民生林業這步棋,將來還要吸引更多的人來商南,欣賞金絲峽5A景區的風貌,同時,實現觀綠色茶園、賞萬頃油茶花、品商南生態茶油的夙愿。 (張太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