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幫扶救助“一卡通”的實踐情況,逐步將實施范圍擴大到勞模“三金”發放、職工互助保障等工作中,讓“一卡通”成為服務職工的有效載體和工具。已通過“一卡通”發放勞模“三金”73.14萬元、互助保險賠付金35.6萬元,無一差錯。同時,爭取銀行支持,賦予“一卡通”更多的功能和實惠。工行為金秋助學對象提供了“一卡通”賬戶每年12次免費異地存取、余額變動免費實時提醒等實實在在的優惠。
實施互聯網+“一卡通”,不僅沒有因改變傳統的實物發放形式而弱化商洛工會影響,增加工作量,反而極大地促進了工會服務水平的提升。職工不用來回跑路,方便快捷;精準及時,實時到賬,手續簡便;從源頭上消滅了截留、冒領等問題,安全高效;減輕了受助職工的心理壓力,體現了對困難職工的理解和尊重;彌補了工會人力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專項資金監管、提高了黨風廉政建設水平。各類支出公開、透明、精準,便于監督檢查。這是商洛市總實施互聯網+“一卡通”總結出的六個好處。
全國總工會經審辦主任李偉言在調研中說:“我在這里,真正看到了全總要求的一卡通。”
培訓創業精準扶貧模式迅速被復制
近年來,在山陽縣掀起了一股返鄉農民工培訓創業養蜂脫貧熱潮,一個個返鄉農民工依托家養中華蜂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工會組織依靠什么魔力服務農民工,在精準扶貧的主戰場上高揚起工會組織精準扶貧的旗幟?
山陽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全縣有下崗工人3000余人。創業沒門路,就業缺技術,發展沒資金。這個縣人多地少,又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年輸出10萬余人。外出務工者由于缺乏技術技能,只能靠出賣體力掙小錢。外出又返鄉,發展的路在何方?工會作為職工的娘家,應該為這些下崗職工、農民工干些什么?怎樣帶領他們走出困惑,過上好日子?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山陽縣總工會一班人,也困擾著欠發達地區所有工會人。
經過廣泛調研和綜合分析,山陽縣總工會抓住本縣適宜養蜂的優厚條件和養蜂投入少、見效快、無風險、前景好,不占耕地、不喂飼料、不污染環境等諸多優點,實踐證明,養蜂30箱相當于一個普通公務員的收入,一個正常勞動力可養蜂60到100箱,收入5至10萬元。為此,該縣總工會將科學養蜂作為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重點項目,確立了“辦一期培訓、建一處基地、解決一批就業、帶富一方職工群眾”的工作思路,開班以來,場場培訓人員爆滿,受到縣內外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從2012年起,工會累計投資金40多萬元,根據群眾需求,先后舉辦培訓班9期、培訓2000余人,扶持建立養蜂創業示范基地6處,培養科學養蜂帶頭人50余人,帶動312戶返鄉農民工和下崗職工通過科學養蜂實現了脫貧致富,26名困難職工和農民工不僅實現了穩定脫貧,還被聘請為科學養蜂技術員。
王發林,26歲,山陽縣天竺山鎮石窯子村農民,2010年之前在廣州打工,每年收入約1萬多元。因其父親在河南金礦打工腿部受傷致殘,需要照料,于2010年底返鄉,2011年參加了縣總工會組織的養蜂技能培訓,開始養蜂。經過近5年來的發展,如今他發展中蜂120余箱,年收入達12萬元。周希來,41歲,山陽縣牛耳川鎮人,2012年以前在外打工,因患糖尿病于2012返鄉,同年參加了縣總工會在娘娘廟村組織養蜂培訓開始養蜂,2013年即收入3萬元,2014年收入5萬元,今年發展到107箱鋒,收入可達8萬元以上,蓋起了二層樓房,全家6口人逐漸擺脫貧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山陽縣總工會結合技能培訓,幫助和指導返鄉農民工組建產業合作社、成立工會組織,盡其所能幫助農民工爭取相應的政策扶,發展產業。通過“創業技能培訓、生產技術指導和銷售信息服務”,緊緊地把農民工凝聚在工會周圍,2015年,全年吸納農民工會員106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