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報道不少車企即使連續多年不生產和銷售汽車,也仍然“死不掉”,退出機制的出臺將加快這些零產量企業的消亡。
“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有產品生產公告的汽車集團有70多家,但其中有9家汽車廠商生產和銷量為零,還有10多家汽車廠商年銷量在千輛以下。”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記者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中看到,成都新大地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三一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中信機電制造公司、中順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江西華翔富奇汽車有限公司、云南金馬機械總廠等公司去年產銷量皆為0。
“殼資源”受青睞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中國去年生產汽車1927.18萬輛,同比增長4.6%,銷售汽車1930.64萬輛,同比增長4.3%,產銷同比增長率較2011年分別提高了3.8和1.8個百分點。而上述幾家車企對此貢獻卻是零。
“中國汽車行業只有生產準入機制,缺乏退出機制,不少車企即使連續多年不生產和銷售汽車,也仍然“死不掉”,無法淘汰零產量企業。當然,這些企業能夠生存下來,也不排除有地方政府保護等各種利益夾雜在里面的可能性。”汽車分析師張楠(化名)表示。
一種利益形式就是“殼資源”的待價而沽。按照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的現行要求,汽車企業異地建廠必須在兼并現有汽車生產企業的基礎上進行。在實際操作中,演變成任何新上汽車合資項目,首先要收購一家具有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即“殼資源”)才能進行,這也使得“借殼”成為一些企業擴張的必經步驟。
張楠說,與其他發達汽車市場相比,中國的汽車行業競爭仍不算激烈,大型汽車廠商仍有擴建工廠的沖動,如果要異地建廠就涉及到收購殼資源。這些閑置產能的車企在近兩年汽車行業擴張潮中突然奇貨可居,依靠手中的資質坐地起價。從兩年前的南北大眾的新工廠波折,到長安福特收購云南茶花,以及長安欲轉讓昌河鈴木資質給長安馬自達而引起的糾紛等,都和企業生產資質有關。
兼并重組待考
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一直鼓勵汽車行業兼并重組。早在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就已提出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企業集團,培育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
但是多年來,汽車產業結構問題依然突出。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國內汽車行業仍然呈現小、弱、散的特點。據統計,目前國內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有171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
張楠認為,一些小、弱的汽車企業未來將慢慢淡出汽車行業。
2012年7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決定在汽車行業建立落后企業退出機制。“退出機制的出臺將加快這些零產量企業的消亡。”J.D. 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梅松林表示。
當前中國汽車行業面臨全球最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根據LMC Automotive數據,當前中國汽車工廠總產能比實際產出高1000萬輛左右。
汽車行業兼并重組再次被提到行業兼并重組第一位。日前,工信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將汽車業列為九大兼并重組重點行業的第一位,提出2015年,前10家整車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