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的“五位一體”精準扶貧模式,“四大區域”是實踐的主戰場。采取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文化旅游景區、新型社區“四區同建”,直接把貧困戶帶到了城鎮化的大路口。
縣上繼續唱好“四大區域”開發連續劇,凸現龍駒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商鎮統籌城鄉示范區、棣花文化旅游開發區、竹林關生態宜居示范區等“四大重點區域”的輻射效應,讓移民集中安置點往四大區域“粘”,發揮園區帶動作用,解決移民的再就業問題。像華茂牧業、民樂蔬菜、山凹凹生態養殖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恒大產業、堯柏水泥、東河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及棣花文化旅游示范園,一下子作用得到顯現,為貧困人群創造就業崗位超過了萬人。
縣上在安置集中點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建設、產業發展等“一攬子”快速融入計劃,實行水電路訊一次配套到位,綠化美化靚化同步推進,幼兒園、衛生所、文化站等一同規范化到位,推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同步發展。使該縣的竹林關江北安置點、商鎮老君移民點,一幢幢漂亮的樓群拔地而起,與之映襯的產業園區相依相連,仿佛在一夜之間,古老沉寂的鄉村便披上了城鎮化的面紗。
產業培育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h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候鳥西風”,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規劃了“六大板塊”產業,引導貧困戶在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中先嘗到“錢頭”。一是突出扶持陜南最大水泥企業堯柏水泥做好下游產品研發,做大建材業;二是依托華茂現代農業發揮企業的龍頭效應,做大肉雞養殖產業;三是依托“秦嶺最美是商洛”金字招牌和全省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商于古道文化景區開發,促進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做精文化旅游產業;四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設恒大物流產業園項目,做大包裝物流產業;五是進一步靚化縣城,促進產城融合,形成旅游、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產業鏈,重現龍駒古寨昔日繁華勝景,做大現代服務業;六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扶貧,培育新型市場經營主體,做好傳統的核桃、山芋、金銀花等品牌打造,做特中藥材種植和土特產品加工業。
縣長鄭曉燕這樣闡述“五位一體”的含義:通過實施移民搬遷從而斬斷了深植于鄉村深處的“窮根”,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通過“五位一體”搭起了產業發展的新平臺。這“六大板塊”產業格局的逐步形成,將呈現項目支撐園區、園區承載產業,產業、城鎮、人口快速融合的良好態勢,有力地推進了城鎮化進程。 實現基本路徑:突出產業培育為核心,做好“四則運算”破解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方程式”
丹鳳縣探索“五位一體”精準扶貧模式,做好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努力讓貧困人群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隊。
縣上堅持瞄準貧困、分類指導、因戶施策、突出重點、統籌推進等“五項原則”,采取政策驅動、市場拉動、行政推動、項目牽動、示范帶動等“多輪驅動”,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基層民主建設等“四大工程”,建設文明、民主、富裕的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社區,探索貧困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可行路徑。
多年從事農業和扶貧工作的縣委副書記趙新華,談起精準扶貧工作顯得十分欣喜。在他看來,丹鳳縣歷來是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先遣隊”,創造了全國扶貧工作的不少經驗。丹鳳提出的“五位一體”精準扶貧,其實就是試著讓干部們做好“對象識別+貧困勞動力完全創業和就業+年均收入3萬元”這么一道算式。精準扶貧的成功與否,關鍵就是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正如同一道急需認真破解的方程式,即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外出務工+園區就業+城鎮就業+市場創業+移民搬遷。具體的途徑,就是做好“加法”,利用農產品、惠農補貼、勞務等多種渠道增加收入;做好“減法”,加強打工維權,千方百計減少損失;做好“乘法”,重點支持能人創業,發揮市民化產生的倍數效應和帶動作用;做好“除法”,突出重點人群,實打實計算每一戶的收入,不簡單以“人均收入”來衡量扶貧效益。 工作思路一經理順,縣上的著力點是給貧困戶“量身訂做”增收項目。為了摸準貧困人口底子,縣上實施貧困戶再識別工作,組成16個工作隊, 認定出貧困村116個、貧困戶23723戶82220人,其中扶貧戶14991戶55053人、扶貧低保戶4159戶14351人、五保戶998戶1101人,低保戶3575戶11715人。做到戶有卡、村有簿、鎮有冊、縣有庫的數據管理體系,形成了精準扶貧的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