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準扶貧為平臺,由于“示范引導+政策刺激”的并駕驅動,在丹鳳縣的廣大農村掀起了新一輪特色產業開發熱潮。全縣規模養殖業漸成氣候:新發展肉雞大棚46個,累計達到865個;新建千頭豬場10個、萬頭豬場2個,生豬飼養量達81.21萬頭,家禽飼養量5039.35萬只,牛飼養量3.11萬頭,羊飼養量8.25萬只。以巒莊、寺坪等鎮生豬標準化和龍駒、商鎮、蔡川等鎮肉雞基地轉型成為全縣畜牧業發展新的亮點。以大櫻桃、葡萄、狝猴桃等為主特色水雜果新興產業嶄露頭角:以棣花萬灣、武關南坪、龍駒趙溝、鐵峪鋪花魁、竹林關洞底等5個村新建大顆櫻桃基地5處1000余畝,棣花鞏家灣村新建狝猴桃基地200畝,新增水雜果面積6120畝。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為主要模式,月日、庾嶺、花瓶子、鐵峪鋪等鎮增種天南星、豬苓、丹參、金銀花等中藥材5000畝,全縣中藥材面積達到4.85萬畝。以凱農、忠山兩個加工企業為龍頭,竹林關、土門、寺坪、月日、花瓶子、鐵峪鋪等鎮新發展魔芋3000畝,全縣魔芋總面積達到1.1萬畝,丹鳳縣因此而被省上列為“魔芋科技示范縣”。
亮點紛呈:呈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麗版圖
丹鳳縣突出把示范村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主戰場,通過縣鎮齊心協力包抓,各個示范村呈現出“群星薈萃”的最美鄉村喜人景象。
像棣花村,采取“依托園區抓轉型,一戶一策促增收”的幫扶工作路子,讓370余戶群眾僅租地租金一項實現增收60余萬元,戶均增收1700元,還有40余戶60余人進入園區務工,月人均收入2000元。成為土地流轉集約經營的典型。
而資峪鎮,在雙槽村推行的“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幫扶模式,通過村“生態豬養殖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簽訂的“訂單式養殖”協議,打造“寧鄉花豬母豬養殖示范村”。目前發展寧鄉花豬特色養殖30戶60頭,使傳統的養豬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由縣委書記程詩有包抓的偏遠的粉塬村,瞄準“菌芋藥勞”優勢產業,幫助全村發展魔芋300畝,中藥材260畝,新建百頭羊場1個,培育產業大戶4戶,完成核桃建園500畝。實施民居改造120戶14710平方米,硬化入戶道路78條3000米,硬化場院92戶2750平方米,油染門窗90個,改廁75個,改圈55個,改灶100個,全村“五大建設”穩步推進。堪為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標桿。
邊遠山區毛坪村的變化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招商引資落戶該村、年利潤7000多萬元的祥瑞工貿有限公司生物疫苗原料種蛋項目,解決了40戶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問題;招商引資的秦鼎茶葉與華微茶產業合作社開展合作,在原有4000畝綠茶的基礎上,新建白茶基地1000畝,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發展模式,有效解決220名貧困人口增收問題。使丹鳳茶葉開始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新興的產業之一。
地處蟒嶺腹地的蔡川村,以“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新建標準化肉雞大棚2個,發展散養雞31戶2000只,建荊芥種植基地300畝,解決15戶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天麻等中藥材450畝。呈現出高寒山區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丹鳳縣在精準扶貧中突出把示范村打造成新農村建設的“試驗田”,堅持一手抓貧困戶,一手建設美麗鄉村,用責任和智慧在丹水鳳山大地上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適逢又一個改革的春天到來,萬物正在期待著一個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同樣,也在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