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指戰官兵救災側記
熊德海 楊 康
8月12日0時30分左右,山陽縣中村鎮煙家溝發生突發性山體滑坡,災害現場滑坡150多萬方,滑坡體長度達550米,最寬的地方280米,平均厚度35米,整個山體滑坡面積9.6萬平方米,目前累計塌方量250多萬方,15間職工宿舍、3間民房被掩埋,目前仍有64人失蹤。
災害發生后,省武警總隊司令員王春新、省軍區副司令員戚學智、省武警總隊副司令員朱世保立即帶領武警總隊、武警黃金部隊和交通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官兵火速奔赴現場救援。截至目前,共有來自武警總隊、武警黃金部隊和交通部隊、公安消防部隊等320名官兵參加抗災救援工作,動用機械40余臺。
統一指揮,指戰官兵親臨一線,科學施救
在各方救援力量抵達災害現場后,按照中、省領導的批示和要求,及時成立了搶險救災救援指揮部,啟動了應急預案,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戰鼓催征,聞令而動。當前是救援工作最重要、最關鍵、最艱難的時刻,指戰官兵深知,早進場一分鐘,就有可能多救活一個生命,就能給受災群眾多一分希望。他們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無條件聽從搶險救災救援指揮部統一號令,堅持生命至上、確保安全的原則,采用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的方法,在漆黑的山坳,冒著滾石下泄、隨時塌方的危險,深入細致地開展搜救工作。
8月12日3時19分,第一批21名消防官兵到達災害現場,立即成立搜救小組,組織開展緊急救援工作。第一輪搜救結束,成功救出10名被困礦工。從被救人員中了解到還有4名老人被困在3間被掩埋民房附近,隨即組織第二輪搜救,5時07分,4名老人被轉移到安全地帶。
各司其職,指戰官兵細致排查,消除隱患
根據相關部門初步測算,掩埋人員的位置距離塌方體頂部約30米處,根據無人機探測,塌方的山體上方又出現了裂縫,周圍山體處在不穩定狀態中。據地質和氣象專家分析,事發地巖質松脆,局部小氣候變化無常,短短數公里內就可能同時出現大雨和無雨多種天氣,而且形成了兩個易積水的低洼區域,最大面積5000平方米,最小面積2600平方米,極易發生次生災害。
武警商洛支隊迅速出動110名兵力,擔負起救援現場警戒、街面聯勤巡邏、重要地段設卡封控、陪同地質專家勘查地形,保障了救災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開展。武警黃金部隊和交通部隊,結合災情,積極配合專家,出動50余人,動用裝備20余套,成立了3個地質排查組,對災害現場開展拉網式地質排查。截至目前,共進展2.1公里,排查災害隱患點6處,設置警示標牌6塊。運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現場三維立體成像,形成了立體地形疊加圖、周邊地形圖、立體影像圖,編制形成了災區1:10000地形地質圖,為科學合理組織救援、嚴防次生災害發生提供了技術保障。
眾志成城,指戰官兵連續作戰,絕不放棄
災情就是命令,為了解除人民群眾的困苦,參與現場救援的官兵們以完成任務為最高目的,用行動踐行忠誠誓言,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緊急行動,沖鋒在前,發揚眾志成城、勇斗天災的精神,用實際行動和辛勤汗水譜寫了一曲不畏艱險、戰天斗地,連續作戰的壯麗凱歌。
由于現場地形復雜,滑坡山體碎石塊較多,大型救援車輛和設備無法進入,救援官兵只能依靠人力,利用液壓破拆工具進行救援。12日10時20分,成立了2個偵查小組會同現場的地質專家對現場開展偵察,為救援工作提供最有效的信息資源;3個救援小組繼續進行地毯式救援,設立了3個安全觀察哨,明確緊急撤退信號和撤離路線,為救援人員提供安全保障。13日10時,指戰官兵已連續奮戰40多個小時,在災害現場分別設立了5個安全觀察哨,對塌方區域進行全方位動態觀察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