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推行“五項制度”后,商南縣各級各部門迅速制作了干部去向公示牌、群眾辦事干部代辦事項公示牌、干部胸牌,在醒目位置懸掛,實現領導干部、業務干部公務活動公開化、透明化。一改過去“不是找不到門就是找不到人”的尷尬,掛牌上崗成為群眾辦事找人的“指路標”,也成為干部傳導壓力的“監督哨”。
如今,商南縣不只是在鎮辦推行“五項制度”,還要求全縣各村推行“定人、定點、定時、定責”和處理事務“有記錄、有答復、有反饋、有簽名”的村干部坐班制度。“坐班”的主要工作是處理村里的日常事務,做好上傳下達,協調解決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村民參加遠程教育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供種植和養殖致富信息;接待群眾來訪,積極調處矛盾糾紛,遇到突發事件,立刻報告處理等。當地農村群眾普遍反映,推行“坐班”辦公后,村干部們的工作紀律加強了、服務意識提升了,老百姓辦事少跑路了、少花冤枉錢了。
5月7日,青山鎮花園村一組村民鄭申才家屋頂上的彩鋼瓦被大風吹掉了,損失了5000多元。鎮民政干部章代宗在村里了解到情況,立即前去查看,記入了民情日記。得知他入了房屋保險,章代宗又讓他提供身份證、戶口本、保險單,為他代辦理賠事宜。隨后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來到現場進行了勘查,辦理了理賠事項,包村領導也給他送去了200元救災款。
去年以來,商南縣全面推行直接辦、代理辦、指導辦“三辦”工作法,努力為群眾提供貼心、省心服務。各級便民服務中心(室)受理群眾的辦事申請后,可以自行辦理的直接按程序辦結;對出行不便的殘疾戶、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和村、鎮本級不能直接辦理的事項,服務中心受理登記并出具承辦單后,通過代理服務方式,由村、鎮代理員將有關手續移交給鎮、縣服務中心進行辦理,申請人坐等結果即可;針對文化水平不高,群眾不會辦的事項,鎮、村便民服務中心(室)開展“指導辦”和“全程代辦”等服務。通過建立“直接辦、代理辦、指導辦”互補辦事機制,變群眾跑為干部跑,變多次跑為一次跑,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該縣還以落實“五項制度”為契機,組織實施了“三亮三比三促”(亮身份、比形象,促作風轉變,亮標準、比服務,促效能提升,亮承諾、比業績,促富民和諧)活動,配套設計了推行“五項制度”工作規范流程圖、制度模板和相關表冊,組織鎮(辦)和村(社區)干部,按照“一村一冊、一戶一檔、一事一表”標準,進村入戶開展村情民情調查,建立民情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分析、年終考評;同時完善“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溝通”機制,建立完善鄉村干部與農民群眾對話和協商平臺,建立民生服務熱線,全面解答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難點問題。該縣還建立了組織人社部門巡回查、紀委監察部門隨機查、縣級領導包鎮查的“三線”立體化督查機制,采取日常檢查、定期督查、明察暗訪、通報評比、考核問責等方式,讓落實“五項制度”成為鎮辦干部的自覺習慣。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商南縣鎮辦干部記民情日記2萬余篇,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32條,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880件,接待信訪186件、辦結165件。
“雙包雙促”拓寬貧困群眾致富路
“要向貧困宣戰,不讓貧困代代相傳”。去年以來,為落實李克強總理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商南縣精心謀劃部署,確定132個包扶部門與144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6261名干部結對幫扶6426戶貧困戶,啟動實施增收項目8253個,累計投入包扶資金、物資6020萬元,培育包扶村示范點17個,8500人實現了當年脫貧,占貧困人口總數的30%。包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