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洛南縣緊緊圍繞“果蔬菌藥畜菜”六大主導產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力推動全縣農業產業“棚”勃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3月13日,走進四皓街道中心村果蔬產業園的草莓大棚,一行行整齊的壟田映入眼簾,色澤鮮艷的草莓在翠綠植株的掩映下,顯得格外誘人。
“這些草莓是去年11月份種下的,今年正月開園銷售,目前正值盛果期。十來天前,我還在草莓壟田中點種了香瓜種子,再過一個月,草莓收獲結束后,香瓜就能接茬上市了。”說起大棚產業,種植戶謝軍霞滿臉喜悅。
同樣滿懷喜悅之情的還有四組村民樊建軍,他今年67歲,在產業園里承包了5個三聯體大棚。一開春,他就與市煙草公司洛南分公司展開合作,為煙農代育煙苗。等到五月份煙苗銷售結束后,他打算在大棚內種植西紅柿。“一般都是外地客商直接到棚里來拉貨,不用進入市場銷售。一年下來,育煙苗加上種植西紅柿,一個三連體棚大概能有3萬元的收入。”樊建軍算起經濟賬,臉上笑意盈盈。
發展大棚蔬菜產業,種植技術是關鍵。為此,中心村黨支部專門從咸陽市涇陽縣聘請了蔬菜專家,通過現場指導和視頻咨詢等方式,及時為群眾解決蔬菜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大棚蔬菜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平整土地、育苗種植,到田間管理、收獲銷售,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今年43歲的村民吳紅麗人緣好、熱心腸,時常主動為種植戶聯系務工人員。在村上的鼓勵下,她逐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免費“土中介”。吳紅麗說:“要是哪個棚需要人干活,我頭一天晚上7點就能把人安排到位,第二天直接進棚干活。”中心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不僅解決了本村群眾家門口務工的問題,還帶動了附近村組、(社區)閑置勞動力就業,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近年來,四皓街道中心村結合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流轉土地220畝,建設果蔬大棚200座,并修建了產業道路,接通水電,購買了大棚災害保險,同時為群眾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信息。“村上以黨建為引領,搭建好平臺,為群眾做好服務,讓群眾的錢包都鼓起來。”中心村黨支部書記樊亞鋒說。
甘蔗通常是南方農作物,對氣溫和光照要求較高,適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然而,去年以來,四皓街道柳樹洼村勇于探索“南蔗北種”,通過采用棚中棚、棚下膜的措施,成功攻克了甘蔗種植難題。四皓街道柳樹洼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利剛介紹說:“我們利用大棚里再加小棚,小棚下邊還有地膜的方式,解決南北溫度差異問題,保證甘蔗的品質。”由于北方種植甘蔗比南方甘蔗上市早,且運輸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今年,柳樹洼村發展大棚甘蔗14棚,每棚種植甘蔗3000根,目前已全部種植完畢,預計能收入40萬元。
不僅大棚蔬菜發展活力無限,洛南縣多管齊下,還依托嶺南生物科技公司,大力發展大棚食用菌產業。走進嶺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大棚,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架子上的菌棒長滿了肥碩的香菇。10多名群眾正在忙碌地進行采摘、裝箱、搬運、分揀等工作,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
據介紹,目前,嶺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擁有食用菌大棚206座,主要發展大棚香菇,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創業就業的平臺,有效帶動了群眾就業增收。嶺南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工作人員張寧介紹:“園區年總產值2400萬元,帶動附近60多名村民在園區務工,每年發放務工工資200萬元,人均年增收3萬元左右。”
獨特的氣候資源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僅吸引本地群眾發展大棚產業,還吸引了不少外地種植戶前來發展。“這里溫度低,利于菌絲生長,香菇病蟲害少,生長周期長,所以種植出來的香菇營養成分高、品相也好。”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種植戶查明才說。
如今,洛南縣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揮新型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提升合作社運營能力,做強做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目前,全縣擁有蔬菜大棚1646座、食用菌大棚2643座、烤煙大棚231座,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保增產促增收,實現了群眾和集體經濟雙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