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孫遠飛
3月10日,春日的暖陽溫柔地傾灑在柞水縣鳳凰鎮寬坪村水滴溝。順著空氣中一股油香尋去,便能看到一座古樸而又充滿生機的建筑——陳氏老油坊。
走進油坊,作坊內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巨大的石碾在動力的驅使下緩緩轉動,將一顆顆飽滿的油料碾壓成細膩的粉末。工人們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有的在熟練地操控著機器,有的在仔細地檢查著油品的質量。在這熱鬧場景的中心,一位身形矯健、神情專注的中年人正熟練地指導著榨油工作,他就是水滴溝陳氏老油坊第五代傳人——陳道成。
百年油坊 承載五代人夢想
“從我記事起,油坊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小時候,我總是蹲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長輩們勞作,記憶深處的童年時光幾乎都是在油坊里。”伴隨著機器聲,50多歲的陳道成緩緩說起自己與油坊深厚的情感。
“我的爺爺陳永義是個極其嚴苛的人,在傳授榨油技藝時,容不得半點馬虎。他常說,這手藝是陳家的命根子,你得認真對待,將來把它傳下去。”陳道成說。
從最初篩選油料時對顆粒飽滿度的嚴格把控,到炒料時對火候的精準掌握,再到壓榨時力度和節奏的講究……每一個步驟陳道成都熟記于心。
1992年接手油坊后,陳道成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這承載著家族百年歷史的老油坊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一段時間后,陳道成才真正體會到傳承的艱難。傳統榨油技藝面臨著現代化生產的沖擊,很多年輕人對這又苦又累的活兒不感興趣。
為發揚傳統技藝,陳道成先后培養了18名徒弟,其中堂弟陳道東最為突出。42歲的陳道東家住鳳凰古鎮寬坪村,已在油坊扎根20多年,從選料到壓榨的整套工藝已爛熟于心。漆樹籽成熟時,他便帶領鄉親進山采收漆樹籽,讓農戶日均增收200多元。
“當年跟著道成哥學手藝時,我連碾槽都推不動。”陳道東摸著泛著油光的石碾感慨,“現在這套工具就像長在我手上的老繭,閉著眼都知道怎么用。”
如今,陳氏老油坊已被列為省級非遺工坊。看著老油坊里這些古色古香的石碾房,還有擺滿了古老榨油器具的非遺體驗館,這不僅是油坊的歷史見證,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堅守傳承的動力源泉。
產業升級 老手藝蘊藏新商機
“這對我來說,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油坊的主打產品有漆籽油、桐油、核桃油、菜籽油等。在過去,漆籽油可是鄉親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既是重要的食用油,又是照明提蠟的原料。沒想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它搖身一變,成了化妝品生產的原生態原料。”
為了帶動千家萬戶增收,每到漆籽收獲季節,油坊都會以每公斤7元左右的價格大量收購漆籽。去年共收購15多萬公斤,僅寬坪村52歲的金遠立一家就賣了1萬多元。
“我家里以前就靠著幾畝地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自從油坊收購漆籽后,我家里又多了一筆收入。”老金黝黑的臉上綻開笑容,向陳道成說著道謝的話,“農閑時候,我還來油坊打工。陳老板,多虧了你把油坊搞起來,我家漆籽有了銷路,我還能在這兒學門手藝,現在日子越過越好,真的太感謝你了!”
目前,在油坊打工的有10多名工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油坊年產值突破百萬元。通過“線上+線下”雙輪驅動,電商平臺年銷產品超5萬件,抖音直播間里傳統榨油技藝展示視頻累計播放量逾百萬次。
未來之路 讓油香飄向世界
展望未來,陳道成對水滴溝陳氏老油坊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在產品研發方面,他正探索將山茱萸籽與漆樹籽混合壓榨的新工藝;在文旅融合方面,非遺體驗館已設計出“古法榨油十二時辰”沉浸式體驗項目,游客可親手操作重達300斤的木龍榨。
更令人矚目的是,陳道成2010年創辦的新風尚紅白理事會已形成特色產業矩陣。這個“以人為本,移風易俗”的團隊,既為農村紅白事提供全流程服務,又為留守婦女創造就業機會。42歲的李女士帶著兩個孩子,通過在理事會廚師團隊幫廚,每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
“忙的時候,我們要同時派50多個工人下鄉服務。”陳道成翻著排期表說,“既要守住老手藝,也要闖出新路子,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
為了讓百年技藝永續傳承,陳道成正籌備技藝培訓班。他撫摸著祖父留下的檀木油勺說:“這勺子里盛的不只是油,更是山里人的日子和盼頭!等海外電商渠道打通了,我們的油便會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