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啟動“公益電影進影院”活動:在電影院線啟用10元一張的公益票,由政府埋單,對低保市民和低收入群體免費發放。政府花錢請城市低收入者“看電影”,這對電影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干擾市場還是補充市場?
電影票價高了還是低了?
在成都市“公益電影進影院”活動中,一些城市低保人員憑借這十元電影票可以在周六或周日上午10:30看一場公益電影;進城務工的建筑工地農民工、環衛工人等低收入者每個月也能進電影院看1~2場公益電影。
“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進過電影院了,現在電影票動輒三五十元,有時還達到七八十元,票價太高了。”一位走進電影院的公交司機的說法代表了城市低收入者的心聲。
電影票價高了還是低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回答。有人說,電影票貴不貴要由消費者定,只要消費者能接受就合理,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有200多億元的票房收入,表明老百姓消費得起。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電影正在遠離普通老百姓。一組數據能說明:2012年,世界各國人均觀影次數最高的美國、澳大利亞和法國分別為4.2次、3.8次和3.1次。而中國人觀影人次只有6億,人均觀影次數僅為0.5次。
“高票價導致大量人群進不了電影院,也導致盜版市場十分紅火。”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如是評論,電影是個體驗藝術,人們選擇盜版盤在家觀看,不是說他們不想看,而是“委曲求全”,犧牲觀影效果來“對沖”高票價的問題。
政府該不該干預市場?
據了解,雖然各院線根據市場定票價,但院線供片方有一個協定,不管怎么打折,每張票價格不能低于30元左右,2D的片子是25元,3D的片子是35元。10元的低票價,是否突破了各院線的價格底線?
“公益票價看似降低了最低票價,但對于院線來說并不會是虧本買賣,因為這樣利用了院線的閑置資源。”四川峨眉電影集團副總裁、省電影公司及太平洋院線總經理王春良說,影院在白天有“非黃金時段”場次,這些時段的影廳和坐席閑置較多,通過政府公益采購,以較低價格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讓低收入群體免費進影院看電影,既可提高電影惠民的質量,也可增加影院收入,可以說是一件讓多方面滿意的事情。
非黃金時段場次10元一張的政府公益采購不僅讓一部分低收入群眾有機會進入影院,背后也傳遞出一種“階梯時段、階梯價格”的理念,通過更加靈活的價格策略,讓不同收入水平的群眾都能進入影院。
“政府對院線推出的低票價,不僅沒有干擾市場,反倒通過讓更多觀眾進入影院,給電影市場帶來新的活力。”成都市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局局長黃勤認為,“對于高票價,政府不管不問反倒是不作為了。”
電影公益怎樣走入大眾?
過去的公益電影都是“壩壩電影”,由于是露天放映,觀影條件較差,加之片源比較老舊,老百姓的喜愛程度日益降低。
“政府花了錢,老百姓沒有說好,沒有達到老百姓的需求,這是個問題。”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易敏利認為,公益電影放映怎樣升級,怎樣讓公益電影符合新時代的群眾需求,需要探索和研究。
2013年,成都市各級財政在公益電影放映方面共投入了約520萬元。其中,農村公益電影約460萬元,社區公益電影約50萬元,特殊人群公益電影約16萬元。現在政府投資10元公益電影票,四個影城每場100座,一個月演四場只需1.6萬元。推動公益電影由“露天流動放映”向“影院固定放映”轉變,將電影院線影城非黃金時段場次資源與公益電影放映相結合,讓城市低收入群體進入院線影城看電影,能共享文化產業發展成果。
院線是否有動力持續支持10元公益票價?目前,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單位支持這一文化惠民的創新行動,同意參加公益電影進影院活動。 “由于電影淡出低收入群體生活已久,下一步,我們將對他們目前的觀影習慣和需求進一步研究。”黃勤指出,做“民生項目要盡量對接群眾需求”,把院線低效、負效、閑置的資源與政府的公益相結合,形成大家有動力共同參與的公共平臺,由政府撬動供片方、院線參與和讓利,既能幫助低收入群體進入影院,又能形成更健康的市場。
初衷是好的,開始的效果也是積極的,得到了低收入群眾的歡迎,但成都市“公益電影進影院”畢竟剛啟動不久,能覆蓋多大的人群,能持續多久,還需等待市場的檢驗。(原載于《光明日報》6月12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