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廣東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穩定,進出口保持增長,不過,客貨運量同比下降。
近期,廣東省以及各地級市都密集出臺了支持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包括對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工業經濟等方面的支持。
今年1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人豪在《廣東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計劃草案的報告》中表示,在2022年的具體工作中,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加快財政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努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實現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1~2月,廣東經濟運行總體延續上年穩步恢復態勢,主要指標增長符合預期。
多方面支持困難企業、行業
3月25日,廣東省政府官網同時發布了《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等三個激勵性政策措施。
針對服務業領域總共有47條具體措施,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優化企業經營環境為著力點,支持服務業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恢復發展。這些措施可分為三個大的方面:一是普惠性紓困扶持措施;二是針對餐飲、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民航等五個特殊困難行業,分別提出紓困扶持措施;三是為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精準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疫情以來,廣東出臺的扶持政策不少,最近集中發布的三個文件,其中一個尤其針對受影響的服務業,包含五個特殊行業,這是近期政策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也說明了,疫情暴發兩年來,對于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探索出一些規律,能更有針對性、更精準地對企業做出支持,相關資源更集中,選擇的手段也更加合適。
2021年,廣東省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5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一,全部工業增加值貢獻率自2015年以來首次達到40%以上,其中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也是2015年以來首次高于GDP增速(8%)。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陳績在2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行動方案》共提出八項行動32條措施。其中,減稅降費、融資促進、保供穩價、投資提振、資源要素保障等五項行動23條措施,是對照國家《工業政策》進行細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消費帶動、企業提質增效等三項行動9條措施,是結合廣東省實際增加的政策內容。總體來說,《行動方案》與日前出臺的中小企業紓困政策錯位互補。
3月初,廣東省發布了《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兼顧紓困幫扶和創新發展兩大方面,包括降成本、市場開拓、權益保障、融資、人才支撐、創新、個體工商戶精準扶持共七個方面內容。政策適用于各類中小企業,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零售業、餐飲業等16個行業。
廣東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省,目前,全省市場主體超過1500萬戶、約占全國的1/10,其中中小企業超過63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830萬戶;民營經濟單位數、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從業人員數均居全國第一。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目前的扶持政策會有一定的成效,但能“解渴”的還是太少了。中小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各有不同,比如貸款、用電等,但同時也有很多問題并非給政策就可以解決,比如疫情之下,有的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生產經營難以持續。
此外,廣東省各地也在3月陸續出臺扶持政策。比如,深圳發布“市場紓困30條”,廣州出臺了“供應鏈暢通13條”,東莞落實“紓困6條”“保鏈12條”,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推出“降成本十條”。
進一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前兩個月,廣東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穩定,進出口保持增長,不過,客貨運量同比下降。
其中,1~2月,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53萬億元,同比增長5.5%,增幅比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從行業門類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2%、4.8%、11.1%。支柱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在芯片短缺進一步緩解、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帶動下,增長28.6%。新動能快速發展,醫藥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8%和13.3%。從產品產量看,智能低碳產品增勢良好,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5.7%,3D打印設備增長18.6%;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05.2%,與其相關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樁分別增長11.0%和109.4%。
1~2月,廣東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2%。從投資領域看,工業投資延續上年強勁的增長勢頭,增長38.6%,比全國(19.8%)高18.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6.1%,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智能化發展穩步推進。
陳鴻宇表示,一般來說,考慮到春節假期的因素,前兩個月的指標會相對放緩,甚至往下走,而廣東又是一個勞動力流動比較大的省份,但從今年的數據指標可以看出,與2021年兩年平均值相比,大多指標基本上保持穩定,還略高于兩年平均值,這說明廣東經濟復蘇還是比較正常的。
提及廣東面臨的壓力,陳鴻宇認為,歸根結底還是“那幾句老話”。第一,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結構性的、體制性的、周期性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年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抗擊疫情、“六穩六保”工作上,同時保證經濟正常運行,但廣東在推進整個經濟結構創新優化方面,還是任重道遠。
陳鴻宇說,從前兩個月的數據可以看出,有一些產業的增長是比較理想的,尤其是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說明一手抓經濟生產運行、一手抓經濟轉型的工作還是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需要注意到,智能化、數字化等此前寄予比較大期望的一些產業,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去突破。
第二,消費這駕馬車,疫情兩年來還沒有完全恢復,服務業、旅游業、文化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個體戶等市場主體受到的壓力非常大,這是廣東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第三,廣東一直都存在著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疫情期間暴露得更加清楚,在區域空間協調發展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分化現象。有些地區這兩年的發展取得良好進展,比如東部的汕尾和西部的陽江、粵西的湛江也開始進入投資回報期,說明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以及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建設逐步取得成效。但是,粵東和粵北有的區域跟珠三角的差距還在擴大,如果繼續擴大下去,會影響“六穩六保”,影響廣東整體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廣東下一步應該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作者:何樂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