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提出,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其中重點提及“壓實相關主體信息披露責任,提升市場透明度。”
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信披質量直接關系著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提高信披質量需要壓實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各方參與人的責任,同時嚴厲打擊失信行為,構建公平、誠信、透明的市場環境,增強市場信心。
完善監管規則
強化各方主體信披責任
“資本市場信披責任主體包括上市公司、擬IPO等證券發行人及其主要股東、董監高人員,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及執業人員。”華泰聯合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張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壓實相關主體信息披露責任,關鍵在于督促相關各方堅守“四個敬畏”,保證信息披露充分、準確、完整、及時。
“新證券法根據各個責任主體在信息披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歸責原則,包括無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過錯責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商法研究室主任陳潔表示,壓實相關主體信息披露責任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壓實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董監高的責任;二是要壓實證券市場中介機構的責任。
證監會歷來高度重視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工作,專門制定了《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辦法》,開發建設了全國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此外,證監會以及其他監管部門不斷完善相關規則,強化信息披露各方主體責任。
1月2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注冊制下提高招股說明書信息披露質量的指導意見》,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高招股說明書信息披露質量,幫助中介機構減少重復勞動、歸位盡責。
3月18日,財政部、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加強對上市公司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管理、指導和監督,規范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審計行為,提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和會計信息質量,強化資本市場領域財會監督力度。
嚴打失信行為
相關市場參與主體受重罰
資本市場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然而,資本市場天然具有信息不對稱性、逐利性等特點,一些人鋌而走險,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破壞市場誠信秩序。對此,證券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信披違法和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
《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網站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30日,今年以來,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開出7張信披違法罰單,合計罰沒金額6079萬元;3家會計師事務所因對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被地方證監局處罰。
談及如何壓實中介機構責任,陳潔表示,中介機構應當遵守業務規則和行業規范,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對信息披露義務人的信息披露資料進行審慎核查,可以采取“一次失信、永遠出局”的市場禁入制度。“對于中介機構及其人員來說,證券市場不是培養其誠信而是實現其誠信的場所,如果其誠信程度達不到證券市場的要求,那么就應當到證券市場之外尋找其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透明度?張雷建議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完善規則,明確各方信披職責邊界;二是加大信披違規處罰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