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4月1日電 題:長沙“種業硅谷”如何為“中國飯碗”筑牢底座?
作者 傅煜 張文博
對標世界一流種業實驗室的岳麓山實驗室建設項目近日在長沙開工。這個聚焦種業“卡脖子”問題、將在更高格局上整合種業創新資源的實驗室,致力建設成支撐中國種業振興的核心戰略科技力量。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讓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菜籃子”“果筐子”更豐富,做大做強中國種業是關鍵。在長沙,一個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倡議打造的“種業硅谷”正在崛起,為端牢“中國飯碗”孕育“農業芯”。岳麓山實驗室的建設,將為其聚攏更多創“芯”力。
岳麓山實驗室建設項目開工儀式現場。 湖南省科技廳供圖端牢“飯碗”有底氣
在長沙打造一個“種業硅谷”,是袁隆平院士2013年發出的倡議。這位世界級育種大師生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長沙在生物育種方面有基礎、有優勢,要以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實現造福人類的夢想為動力,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種業硅谷”。
自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建設種業強國”以來,“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屢屢成為近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2016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長沙現代種業基地。長沙“種業硅谷”建設由此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為“中國飯碗”筑牢底座,長沙“種業硅谷”有著獨特優勢。
首先,湖南地處中國中部和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非常適宜開展育種科研。“從世界范圍來看,大部分國家都會在偏中心地區布局種業實驗室,以確保育種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介紹,湖南多樣化的氣候類型非常適合育種,經受湖南氣候考驗的種子,適應性會更強。
湖南的人才、科研優勢更是堅實支撐。作為長沙“種業硅谷”的核心區,隆平高科技園擁有7名院士領銜的近4000名種業科研人員,25家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近300家生物育種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是中國生物育種尖端人才和研究院所最密集的區域。從這里研發的雜交水稻、雜交谷子和雜交食葵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雜交黃瓜、雜交玉米、雜交辣椒市場占有率中國第一。
高位推動和頂層設計是有力保障。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種業發展大勢,結合自身潛力與優勢,2019年5月,長沙市政府對外發布《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硅谷發展規劃(2019—2025年)》,以“一園六鎮多基地”的空間布局,“一地兩區”(種業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種業發展最佳生態示范區和種業文化交流展示區)的戰略定位,開啟“種業硅谷”建設新征程。
研發自長沙“種業硅谷”的“隆平稻”飄香海外。 隆平高科技園管委會供圖創“芯”成果“看得見”
多樣化的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源頭,蘊藏著各種改良現有品種不足的潛在可利用基因。在湖南省和長沙市種質資源庫,這里保存著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地的3萬余份各類種質資源,特有地方品種寧鄉花豬、大圍子豬制作體細胞近千份,為長沙種業科研夯實“壓艙石”。
如果說種質資源是種業被“卡脖子”的第一道“關卡”,那么育種技術則另一個需要突破的“卡點”。
在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分子育種實驗室,研究人員用一套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統對種子進行篩查,就能預判它將來長成何樣、哪些基因需要改進。該實驗主管李樂介紹,傳統育種要到田間憑經驗選擇優良品種,通過基因的直接選擇和有效聚合,分子育種可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實現“精準育種”。
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僅是長沙“種業硅谷”數十個創新平臺之一。針對種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創新要素分散、協同創新水平不高等問題,這個由政、企、園、校等20家單位共同建設的種業創新中心,以分子育種、生物智能大數據這兩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為水稻、油菜、蔬菜、油茶等8個專業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力求在重大型戰略品種的選育上取得突破。
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優化創新生態,長沙“種業硅谷”創“芯”成果頻出,水稻、油菜、生豬、水產、茶葉、辣椒等領域研發能力引領全國。這里掌握著世界領先的雜交水稻育種與應用技術,育成了中國首個油菜“雙低”優質品種,攻克了魚類種間生殖隔離重大關鍵技術難關……
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加快完善現代種業全產業鏈,促進產學研用結合,讓一粒粒好種子真正帶動農業提質增效。近年來,長沙將種業產業列入了全市22條產業鏈,通過引進和培育強鏈補鏈種業企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園區優勢企業聚集,推動提升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現代化水平。2021年,長沙種業產業鏈預計實現規模總產值(營收)98.5億元。
稻飛虱是水稻作物的“大敵”。“中國每年稻飛虱發生面積逾億畝,造成巨大損失。”世界十強種企隆平高科總裁馬德華介紹,依靠成熟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公司育成領先的抗稻飛虱水稻品種“瑋兩優7713”,已于年初通過國家審定。同步通過國審的,還有近140個水稻、玉米、棉花新品種,即將推向市場。
岳麓種業峰會開幕式現場。 隆平高科技園管委會供圖全新平臺添后勁
從世界范圍來看,種業的技術高度集成、資源高度集約、人才高度聚集等特征日趨明顯,國際種業正掀起新一輪重組浪潮。順應時勢要求,打造面向全球的“種業硅谷”,長沙亟需通過更高能級的創新平臺,放大現有種業優勢,實現更大突破。
今年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就以全團名義提交了一份《關于支持湖南牽頭組建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的建議》,提議考慮到生物種業涉及領域寬、中國農業生態區域多樣等實際情況,面向世界種業科技前沿,整合中國種業科研機構、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優勢力量,共同參與建設以“總部+基地+網絡”為模式的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
此次開建的岳麓山實驗室,將進一步為長沙“種業硅谷”的創“芯”力賦能。據悉,該實驗室將建設1個長沙總部,并在中國“東南西北中”5大區域分別布局基地,以各相關研究機構為網絡,聯合國內頂尖種業力量,創建覆蓋全國的種業領域國家實驗室體系。
當前,湖南正致力于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爭當“領頭雁”的長沙,期待通過更強大的種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展現更大作為。長沙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和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種業創新發展,將“種業硅谷”納入四大創新協同板塊;以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為依托,按照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岳麓山實驗室。
“‘種業硅谷’肩負協同創新、產學融合、產業聚集的重大使命,省市高標準規劃岳麓山實驗室,將帶來更多的現代種業要素資源。”隆平高科技園黨工委書記譚雄偉表示,長沙“種業硅谷”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創制出100項以上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新基因、新品種,國家及省級創新平臺達到100個,引進種業領軍企業100家,打好種業翻身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