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如何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
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6萬多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萬個”“完成黃河1.7萬個排污口排查”,為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中國出臺了排污口排查整治國家層面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實施排污口“戶籍”管理,對污水排放全流程監督管理。
2022年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排污口監督管理的頂層設計文件,圍繞現存排污口“怎么治”、新設排污口“怎么審”、日常“怎么管”等問題對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
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出臺,與排污口設置管理監督相關的,此前分散在原環保部、國家海洋局、水利部、原農業部等多部委的職能,統一劃歸給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排污口設置管理職責劃轉至生態環境部,打通了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有利于水陸統籌,以水定岸”,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邱啟文2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
入河入海排污口一頭連著江河湖海、一頭連著陸地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的最后一道“閘口”,“閘口”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渤海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
邱啟文說,《意見》提出“水陸統籌、以水定岸”的基本原則,就是從水體生態環境功能出發,統籌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明確排污口設置管理要求,通過這些要求,倒逼岸上污染治理,實現全過程監督管理。
什么是全過程監管?邱啟文說,就是從排入江河湖海的受納水體開始,直到排污口、排污管線、排污通道、排污企業,對整個過程進行全鏈條的監督管理。
“生態環境部門有一個手段,就是核發排污許可證”,邱啟文說,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排污口,如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按規定依法進行審核,把好審批準入關。
從2019年起,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省市相繼啟動了長江、渤海和黃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通過無人機航測、現場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核查等工作方式,基本摸清了長江、渤海等試點地區的排污口底數。其中,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相比各地及各有關部門此前掌握的數量分別增長了30倍和25倍。
邱啟文說,底數摸清以后,初步理清了污水排放來源,組織各地實施水質監測和溯源,及時掌握污水排放狀況和來源。截至2021年底,長江、渤海排污口監測工作基本完成,溯源任務完成八成以上,一些涉及污水管網混接、錯接、漏接等難點問題的排查整治工作在持續推進。
《意見》明確,2023年底前,完成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太湖流域(以下稱七個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和渤海海域排污口整治。
2025年底前,完成七個流域、近岸海域范圍內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七個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建成法規體系比較完備、技術體系比較科學、管理體系比較高效的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體系。
“這是國家層面排污口整治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邱啟文說,各省級人民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方案,地市級人民政府要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我們下一步就是要指導督促各地,盡快出臺地方的工作方案和實施方案,并且穩妥積極地推進。
“排污口問題復雜,大口子套小口子、私搭亂接,有明口有暗口,還有從地下暗河和溶洞跑出來的,還有雨天排的、汛期排的,這些情況非常復雜”,邱啟文說,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原則,與相關部門和地方一道,扎實有序推動排查整治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