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科技圈迎來一筆巨量投資。
24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公司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人民幣,下同),用于建設云和AI(人工智能)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這也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為何此時宣布3800億元投資?吳泳銘給出的答案是:“AI爆發遠超預期,國內科技產業方興未艾,潛力巨大。阿里巴巴將不遺余力加速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全行業生態發展。”
自DeepSeek在年初火爆全球、通義千問全新版本升級發布,中國AI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引發大量關注,更帶動了中國科技股的爆發,全球資本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
阿里之外,近期中國科技領域企業還有多個投資加碼、項目落地的消息。
上海思朗科技有限公司最新融資消息披露,其已完成D輪融資交割。本輪融資由寧德時代旗下唯一的產業投資平臺溥泉資本領投,中芯聚源跟投。該公司致力于國產自主處理器內核研發、芯片設計和應用服務的高科技企業。
國際數據公司IDC和浪潮信息發布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認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需求,中國智能算力發展水平增速高于預期,智能算力增幅遠高于通用算力增幅。在此背景下,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在算力領域投入真金白銀。
中國科技資產的吸引力也借AI火熱乘勢而起。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認為,現在全球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中國在科技和AI領域的可投資性。在國際舞臺上,高端制造業與AI領域的競爭將更受關注。
瑞銀證券分析師孟磊表示,最近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對包括半導體、軟件、醫療、汽車等多個產業鏈較長的行業將帶來持續影響。
孟磊認為,生成式AI成本的降低有望不斷惠及更多行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也將幫助AI模型訓練,AI驅動的藥物研發也具有更廣泛的作用,智能汽車業有望更具競爭力。這些變化都將不斷提升生活的舒適度,滿足消費者需要,也會讓相關資產的價值不斷顯現。
海通證券研究報告則指出,近期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結合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地方兩會產業政策信號可以看出,中國未來產業政策進一步聚焦科技創新,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
海通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吳信坤表示,宏觀環境看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已具備技術、人力和政策的基礎條件。從股市層面看,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在政策面、資金面、市場環境等方面均具備有利條件。“結合市場環境看,當前市場正處在熊牛轉換中,產業趨勢向上的科技或成主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