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3月18日電 (楊佩佩)18日,大同—懷來—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能源轉型提供堅強保障。
工程起于山西省大同市,途經河北省燕山山脈和海河流域,止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新建大同、懷來、承德、天津北四座變電站,擴建天津南變電站,新增變電容量1800萬千伏安,新建雙回線路長度770千米。
據介紹,工程計劃于2027年6月建成投運。屆時,華北將新增一條貫通山西、河北能源基地與天津負荷中心的能源“大動脈”,進一步完善華北特高壓主網架結構,滿足山西、河北電力送出和天津電網負荷增長需求,全面提高京津冀電網安全穩定水平和抵御嚴重故障風險能力。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智剛表示,該工程意義十分重大,將架起“西電東送”新通道,助力電力保供和區域協調發展;服務開發利用新能源,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創新集成應用新技術,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投資拉動新動能,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民生改善。
山西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礦產基地,冀北地區新能源資源豐富,該工程是落實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滿足配套煤電和新能源電力可靠送出的工程,可推動山西、冀北新能源外送消納,促進地區優勢資源開發與轉化,提升華北區域內部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對于促進山西、冀北地區加快開發優質新能源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可靠的能源電力保障。預計2030年,僅京津冀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和最大負荷就比2024年分別增長約21%和43%。工程建成后,華北區域特高壓送電能力將提高至2100萬千瓦,有效優化華北負荷中心能源供應格局,提高環首都經濟圈電力供應能力。
此外,工程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全面應用先進標準化設計、施工成果,以科技創新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工程還首次大批量應用最新自主研制的特高壓低噪聲電抗器,有力帶動電力裝備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截至2024年年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已建成“22交16直”38項特高壓工程,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特高壓輸電網絡,為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