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非常重視文化傳承,應該提倡多樣化,保存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把更多精力放到創新上。”11月19日上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現身在云南昆明舉行的第二屆亞洲文化論壇,暢談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傳承與創新。這也是正在進行的亞洲藝術節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化創新——“要‘離經叛道’,也要有根基”
談到文化多樣性,莫言說:“文化的多樣性源自人生活的多樣性。”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和方便。莫言認為,“過去關門自賞的東西,現在變成共賞,欣賞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交流的過程,這是當今社會重要的文化內容,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而與其他國家民族交流,是人類普遍的、合理的愿望,藝術家要使作品有新的特質,必須向外面學習”。
隨著經濟一體化導致的文化趨同,許多藝術正在消亡。莫言回憶了家鄉山東高密的剪紙、泥塑和貓腔藝術。他說,少年時期,最盼望的就是家人給自己買一個泥老虎。“現在有太多會說會唱的玩具,具有寶貴藝術元素的泥塑要怎樣贏得兒童的歡心?貼窗花的木格窗子都不在了,那剪紙要貼在哪兒?”莫言認為,如何傳承人類祖先創造的文化瑰寶是現在面臨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的是要創新。”莫言說,“創新的路徑就是要廣泛學習,學習本行當里前輩的精髓,同時也學習其他藝術行當的元素,結合當下特色,不斷豐富自身的內容。”莫言的作品《紅高粱》中,有大量色彩描寫,他說這就是來自高密民間的泥塑藝術,顏色單調熱烈,對比強。
在強調大膽創新的同時,莫言也提出創新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而學習也應當是有所選擇的學習。“藝術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來源于生活,而所有的創新都要經受風險,所有創新的藝術家都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離經叛道’,但也要有根基。”
文化交流——“不應只看規模,要看實際效應”
莫言認為文化需要走出去、需要交流,而文化的對外交流,要靠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的力量、政策的支持,進行正式交流;另一方面便是要通過民間自發的交流,潤物無聲地持續下去,“個體行為積累起來力量巨大”。
“弘揚中國的文化,提高文化的競爭力,關鍵是要提高文化質量,要創新,要擴展視野。”莫言說,“文化的對外交流,要實事求是,不應只看規模,要看實際效應,很多大型活動收效甚微,一些親切的小規模的交流反而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應。”
莫言提出,我們不用擔憂會喪失文化的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巨大的消化能力。他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像不用擔心我們吃了羊肉變成羊,吃了豬肉變成豬一樣,強大的民族文化有足夠的力量把外來的藝術消化、吸收,并轉換成自身的文化元素。在人類文化交流中,沒有哪個民族的藝術沒有受過外來影響,沒有哪個民族的文化是純粹的,要大膽地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學習它。一個民族的文化強大了,就有自信了。”
民族文化——“不能滿足于保存,還要創新”
莫言不止一次到過云南,回想起第一次來時的情景,他仍印象深刻。“1990年我第一次到云南,去了西雙版納,看到了熱帶雨林。”幾次來云南,讓莫言感觸最深的就是云南的多樣性,“云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多樣性,地理風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帶來了藝術的多樣性。”
莫言說,云南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很多了不起的藝術家,云南的歌舞也經常出現在國內外的舞臺上,并有了一定影響。云南的民族文化想要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就要“硬起來,活起來”。要活起來,就要把它置于交流的狀態;硬起來,才能健康成長。“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但不能僅僅滿足于保存下來,我們這代人還要在繼承中創新,要留下東西給我們的后代”。(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