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至7月,這4個月的時間我是在北京的魯迅文學院度過的。這是我師范學校畢業11年之后又一次過上了校園般的集體生活。坐在課堂上的時候,我常常有恍如做夢的感覺,感覺自己還在西海固,還在某一片田地里勞作,或者在某一個會場里做著和文學完全無關卻和生計緊密相連的工作。從西海固到北京的魯院,不管是從路途上還是文學意義上,這一段距離都是遙遠的。但是很幸運,我來到了這里。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感染著我,無論何時何地,我想到自己曾經跟很多同學們拿著飯卡穿梭教室,朝夕相處的時光,心中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溫暖的幸福感。在這里,我們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學生時代,大家在一起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文學的熱愛,生活純粹得如同孩子。這份經歷,在這個物欲橫流的都市中如此珍貴。
魯院為大家設置的每一堂課都非常精彩、豐富多樣,不僅涉及到文學創作方面,還涉及到人類學、自然科學、心理學等等,這些課程讓我們觀察世界的視野更開闊,對文學創作的意義理解得更深刻。我從前的創作幾乎是散漫而沒有計劃的,完全是憑借著一股熱情在寫,寫到哪里算哪里,就是個人生活生命經驗的書寫。在學習了這些課程后,我原有的認識和觀念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我更愿意關注人的命運,人類的命運,在我心里,更多了一份悲憫情懷,多了一份為民族的歷史未來反思、思考的沉重責任感。在魯院,我收獲的不僅是寫作的技術、技巧,更多的是對寫作的態度和對寫作的認識?;仡^總結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深深影響我日后的文學創作。我是個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文學底子太過薄弱。這樣的課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每一天都可以吸取很多養分,比起學生時代填鴨式的教學,這次的學習充滿著快樂。
學習之余我跟著同學們參加社會實踐、看演出、參觀魯迅、曹雪芹等名人的故居,學到了很多課堂之外的東西,感受到了北京的博大和包容。這段時間我讀了一些外國名著,感觸頗多,也算是稍微彌補了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虧欠。我利用這寶貴的清閑時光抓緊修改了長篇《馬蘭花開》并且交付出版社出版。我還寫出了《四兒妹子》等中短篇小說。
在魯院,我學到的不僅是文學知識,更多的是文學之外的收獲,對社會關系的重新認識,對人生深度的重新考慮,對文學的最遠距離和最近距離的重新感悟。離開魯院的時候,我告訴自己,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在班級相冊中寫下了這樣簡短而發自內心的留言:“我會懷念,這里給予我的沉靜與思考。”的確,我將永遠懷念這段真實成長的歲月。在以后的寫作道路中,我會一邊努力,一邊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