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對兒童文學的熱愛更加增添了他神圣的時代使命感。小說《去看電影》《羅文應的故事》《他們和我們》、童話《不動腦筋的故事》《寶 葫蘆的秘密》,甚至創作劇本《蓉生在家里》《大灰狼》,都為新中國的少年兒童成長送來了新的精神食糧。在諷刺幽默漫畫式的調侃戲謔中,在成人和兒童兩個不 同向度的無限開掘中,圍繞著對于人性深刻開掘的主旨,張天翼完成了自身的精神蝶變,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一極。
接續:從新人到扶植培養新人
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很好的傳承模式,且不說古代,但就現代文學史就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諸如魯迅對蕭軍蕭紅等青年作家的提攜,巴金對曹禺《雷 雨》的推介,沈從文對汪曾祺的影響等等。幸運的是,張天翼也遇到了魯迅,受到了魯迅的支持和鼓舞,以至于在他詼諧戲謔的諷刺背后都還隱帶著魯迅的思想烙 印。寫于1928年11月的短篇小說《三天半的夢》,他先后投寄了很多期刊雜志,都沒有被發表,這對一個新人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后來在和魯迅的書信來往 中,張天翼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一之兄:……你的作品有時失之油滑,是發表《小彼得》那時說的,現在并沒有說;據我看,是切實起來了。但又有一個缺點,是 有時傷于冗長。將來匯印時,再細細的看一看,將無之亦毫無損害于全局的節,句,字刪去一些,一定可以更有精彩。迅上二月一夜”。在這封寫于1933年2月 1日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獎掖后學的殷殷之心。我們可以想象,當自己被尊稱為兄弟,繼而對自己作品提出中肯建議時,對張天翼來說意味著什么。在對魯迅的 小說《阿Q正傳》《狂人日記》的模仿中,在對魯迅象征主義的借鑒中,在對魯迅開掘人性的學習中,張天翼形成了有別于魯迅的諷刺幽默風格模式。但不可否認, 是魯迅深深地影響了張天翼。
1965年9月,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的張天翼來到湖北考察,了解湖北省出席全國業余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代表情況。在湖北本土青年作家李錦 榮的眼里,我們能看到張天翼扶植后人的熱切心情。“他一再要求我們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創作才有生命力。為了擴大眼界,他還把我介紹給了周揚、老舍等文 壇巨星。”“他告訴我,創作并不難,身邊帶個小本子,把你身邊的人所說的精辟語言記下,日積月累,你就會有一定的基本功”(李錦榮:《回憶著名作家張天 翼》)。
回望歷史,在依稀流逝的歲月長河中,緬懷這位離開我們30個春秋的張天翼,除了他帶給我們詼諧戲謔的諷刺幽默,我們還深切感受到他那顆善于開掘人性、富于良知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