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生活的傳感器,又是生活的記錄者。由于“80后”作家涉世不久,雖然不能說他們的生活蒼白,但相對單調和平淡是客觀存在。在他們成長的歲 月里,社會沒有發生太多的動蕩,沒有太多的苦難感和沉重感,與前輩作家經歷的大風大浪、大是大非相比,他們有時候感到的是失重和虛妄。而社會的動蕩、理想 的破滅、信仰的糾結,往往是一個作家寫作的驅動力。他們最容易描寫的是外來者的陌生感、融入社會的艱難和困惑,帶著校園的青春憂傷來面對社會的復雜和無 奈,這也是他們在敘述上頻頻喜用第一人稱的原因。“我”如果作為一個觀察世界的視角是獨特的,但同時個人的視角又會屏蔽掉一些社會生活內容。相對于第一人 稱,全知全能的視角是一個廣角。文學需要廣角,也需要縱深。眼界決定視界,視界決定境界。不能籠統地說哪一種敘述人稱好與不好,但如果都是同一種敘述人 稱,而且口氣又接近,是不是藝術的個性和氣質也難免給人單調和狹隘的嫌疑?
當代小說發展到今天無疑在走向成熟,作家如何進一步向前擴展,是他們面臨的考驗。年輕的一代如此,已經成名的作家也面對更好地發展自己、豐富自己、超越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