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找到這些建筑活的靈魂?常青說:“首先,應該是真實的,整修后的街道應該符合歷史。其次,應該是完整的,很多建筑的外觀和結構都遭到了破壞,街道整修應該風格統一、完整。最后,應該有利于生活的延續。歷史街區的成功修復,應該實現這三者的統一。”
為了符合歷史,在修繕工程開始前,施工方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總工程師劉濤在騎樓老街上“游蕩”了7年,每張修復的老字號招牌后都有他大量的考證。老照片、老招牌,只要是老東西,他都有興趣。
為了建筑群的完整性,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實驗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介紹,針對不同街區的特點,設計人員采用了不同的設計方案。博愛北路騎樓在歷史上不是 整齊劃一的顏色,而是多彩的,每棟樓顏色都不一樣,通過剝離的方法騎樓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復。中山路進行選擇性剝離,在有依據的基礎上盡可能修復,沒有依 據的盡可能少干預, 保留歷史記錄。
至于保護修繕工作如何延續今天的生活,整個設計團隊都犯了難。巴洛克式的門臉好修復,內里的瓊北民 居改造難。將近一個世紀過去,“好多空間性的包袱已經形成了。”常青說。原來一進一進的院落、天井,幾乎全部被蓋成了房,變成了“竹筒房”。有的一層空間 被加蓋了閣樓,生生變成儲藏室。老房子權屬復雜,結構復雜,內部修繕的任務,似乎比外部改造更艱巨。
外部修繕的同時,對權屬清晰簡單的 老房子,內部實驗性的修繕正在展開。中山路35號,已經被改造成海口南洋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部分老墻被保留,不必要的隔斷被打通,已經蓋上屋頂的天井用 玻璃恢復原有的通透。線路進行了統一改造,內在格局更加合理,房屋的功能更符合現代生活、辦公的習慣。
負責具體修繕的師傅于成友說:“房屋權屬和空間太復雜,能進行這種內部改造的實在是太少了。現在只能開始嘗試一點。”
“活著的歷史建筑保護更難”
無論是施工方、建設方還是管理方都認為,讓歷史建筑“活著”,比僅僅保護建筑本身要難得多。
騎樓里有不同級別的歷史建筑,對于那些文物保護建筑的維護還算有法可依,而很多非文保建筑,雖也是騎樓的一部分,卻因為缺乏保護依據,資金上也有困難,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如何防止利益沖動對建筑整體風格的破壞,各方都在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