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畫 |
網絡語言的豐富和活力賦予個人以更大的表達自由,但我們不應付出語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價
最近,詩人余秀華在微信朋友圈中爆紅。一篇原名《詩里詩外余秀華》的評論,對某刊采用《晃晃悠悠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為題、以詩人殘疾身體為賣 點表達了不滿。但在此帖轉入微信后,它的標題卻被改為《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上攵?,無論煽情的“腦癱詩人”,還是低俗的“睡你”,都意在刺激讀者 感官,賺取點擊率。
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措辭平淡就會無人問津,于是“標題黨”盛行。他們不惜用煽情、驚悚、污穢和侮辱性的詞句賺取眼 球,甚至連許多內容嚴肅的文章,也采用了惡俗的標題。比如《梵高的“破鞋”引發撕逼大戰》,實際說的是海德格爾、夏皮羅、德里達等人對油畫《鞋》的不同闡 釋;而《這幫姑娘不穿衣服怎么也不害羞》說的是一種新的藝術探索形式。
種種類似的表達已經在互聯網這個公共語境中形成了語言暴力。最典 型的網絡語言暴力使用的是隱喻身體器官的臟話及其變體,如已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屌絲”“TMD”“裝13”等。它們原本出自口語,僅在個體之間傳播,不僅 公共場合很少聽到,稍微正式的私人談話也不會使用。但如今它們卻悄然變成文字,傳播到每一部手機、每一臺電腦中,甚至結合符號、英文,成為特色屏幕語言或 “網絡書面語”。只要讀屏,就免不了被迫讀到這些字眼兒。隨著刺激程度越來越強,人們也提高了容忍度,有時還帶著幾分捉弄人的快感參與到轉發行列中,把粗 鄙當成魅力。
網絡語言雖是文字形式,卻有一大部分來自口語,難免帶有日常生活用語的特征,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書面語和口 語的區分源自印刷文化,口語生動鮮活,但卻難免意義含混和風格粗糙,書面語則經過重重校改,遵循固定語法,借助文字傳達明確的意義。印刷文化通過信息源管 控和多重審校程序,形成了一個高度清潔的書面語環境,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一度涇渭分明。如今,印刷媒介對信息傳播的壟斷受到了網絡的挑戰,信息發布者逐漸 多元,傳播途徑也五花八門,書面語和口語的界限被打破,互聯網將原先私人的口頭表達以文字形式保留下來并公之于眾,形成了口語、書面語之外的第三種語言 ——網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