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四個基本尺度
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代文藝格局,文藝評論務必要有基本的準繩、基本的尺度,以切實準確地掌握文藝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文藝演進的未來趨向。
根據新的時代特點和文藝工作發展的新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這里說的觀點,我理解其實也就是尺度。
歷史的與美學的觀點,是恩格斯在對拉薩爾《濟金根》的評論中明確提出來的。在此之前,真正科學的文藝批評并不多,大多是隨感性的、印象性的,不 僅古代中國如此,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及后來的英、法、德、俄也大多如此。美學的分析倒是源遠流長,但主要是哲學在藝術領域的運用。偉大的黑 格爾將藝術、文學等全置于歷史發展的巨大天幕下,可遺憾的是他那歷史觀依然是唯心主義的,藝術等成了“絕對理念”無限往復中的“感性顯現”。所以馬克思恩 格斯下了很大功夫改造黑格爾哲學,包括其美學。馬克思還曾打算為百科全書撰寫“美學”詞條呢,因故未能實現。但他們奠定了文藝評論的真正歷史的眼光,也為 美學找到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對此我們一定還要堅持。
有了“美學的觀點”,為什么還要提出“藝術的觀點”呢?我體會,就是要求文藝評論加強藝術分析,要有精微的藝術感覺。這是美學分析無法替代的, 二者各有側重。從歷史上看,許多美學家闡述其學說來頭頭是道,面對具體作品卻手足無措,德國古典美學在這方面尤甚。康德的美學理論至今仍然是美學的高峰, 但當時就有人批評他居然推崇三流作品。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也是長于思辨而拙于感覺的。文藝評論正是在具有敏銳的藝術感覺等方面優于美學分析,因此要 充分發揮這一優長,讓廣大公眾獲得精妙細微的藝術享受。
而突出“人民的觀點”,則是文藝評論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歷史上,有貴族士大夫的觀點、資本家的觀點等等,人民的觀點經常是模糊的,甚至是隱晦 的。而在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時代,就是要鮮明地標示這一觀點,以人民的尺度去衡量、判斷、評估文藝創作的得失、文藝活動的成敗。這不是空穴來風,這些年, 創作中的貴族化傾向比較嚴重,文藝活動中的奢靡之風曾愈演愈烈,文藝評論就是要從人民的意愿出發,秉持著人民的觀點,對這些現象予以尖銳的批評,并引導那 些迷途的文藝家回到人民的道路上來。可以說,這仍然是文藝評論一項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心系人民,才會為人民所銘記
評論家因而也要深入生活,把握時代大勢,理解人民需求。只有立足當代現實,站穩人民的立場,評論才有“源頭活水”,也才會為人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