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姣攝
硬件和軟件的變革,推動著地鐵閱讀的普及
人們為什么在地鐵這個公共服務空間讀書?
王坤是上海一家企業的白領,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都是他閱讀的“固定時段”。用這個職場新人的話說,白天忙工作,晚上忙休閑娛樂,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是“最合適的閱讀時間”。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出現更讓王坤有了一個感覺:地鐵里閱讀的人變多了。
北京某高校行政管理人員余敏也有類似的感覺。雖然乘坐地鐵時常擁擠,但只需要一只手,乘客就可以輕松地操作手機進行閱讀,哪怕是電子閱讀器,也比看報和看紙質書“方便得多”。據余敏的觀察,“每5個乘客當中應該就有1個人在看電子書”。
當當數字業務部總經理左力對乘客的這種猜測并不驚訝,當當通過對“當當閱讀”APP的讀者閱讀習慣研究發現,用戶的閱讀時段主要集中在早8點、中午12點、晚8點后這3個區域,“早8點通常就是人們在上班路上的時間段,這恰好可以說明地鐵閱讀目前的普及”。
那么,地鐵閱讀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占領”乘客手機的呢?
根據左力的觀察,地鐵閱讀在非智能手機時代就已經興起,但當時“主要是用手機看新聞”。2008年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手機為終端載體的地鐵閱讀也日漸流行。
相應的,各種讀書類軟件APP也逐漸擴大書庫的書量及提升產品體驗。“以當當的讀書4.0為例,已經有20萬種圖書,無論是產品設計、排版等都能很好地滿足移動端的閱讀需要,這些硬件和軟件的變革,推動著地鐵閱讀的普及。” 左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