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fā)表一篇保育研究論文提醒稱,需要有效的國家和國際法規(guī)來扭轉大型食肉動物(如虎、狼和鷹)的種群下降,降低其滅絕風險。
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發(fā)現,在評估的362個物種中,僅有12個物種(大多為海洋哺乳動物)顯示出滅絕風險得到真實改善。受國際法規(guī)保護的食肉動物其滅絕風險降低的可能性會提高6.8倍,而那些有受控狩獵計劃的動物滅絕風險降低的可能性會提高3倍。
大型食肉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們的共有特征,如需要更大的生活區(qū)域,較低的繁殖率,以及更有可能與人類發(fā)生沖突,讓大型食肉動物保護尤為困難。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生態(tài)、演化和海洋生物學院庫爾特·英格曼(Kurt E. Ingeman)和阿德里安·斯蒂爾(Adrian C. Stier)和合作者利用現有數據庫,識別出6個主要分類組(鯊和魟、硬骨魚、兩棲和爬行動物、鳥、陸棲哺乳動物,以及海洋哺乳動物)的362種食肉動物物種。這個清單上的物種包括豹、黃鰭金槍魚、草原雕和恒河鱷等。他們收集種群趨勢數據和來自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數據庫2019年的滅絕風險狀態(tài),報告有137(37.8%)種大型食肉動物被認為受到威脅(分類為易危、瀕危或極危);海洋哺乳動物占受威脅物種中比例最低(26.5%),但列表中60.9%的鯊和魟受到威脅。
論文作者隨后基于IUCN是否列出種群增長趨勢以及首次評估以來其IUCN狀況是否有所改善,評估了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恢復狀況:39個物種(10.7%)顯示出這兩個因素之一或二者皆有恢復,盡管這種改善情況集中于海洋哺乳動物,如座頭鯨和北海獅;在陸地哺乳動物中,只有伊比利亞猞猁符合任一恢復標準。
最后,論文作者比較了目標保育行動的模式,如棲息地保護和限制捕獵與該物種種群是否顯示出恢復跡象。他們認為,國家、國際法規(guī)和確定保護區(qū)域,與食肉動物物種滅絕風險下降有關,這些發(fā)現帶來了一線希望,大型食肉動物種群的下降有可能得到扭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