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2024年,新華社記者繼續深入踐行“四力”,從來自瑙魯的現場報道到巴以沖突的前線直擊;從雄安新區的“拔節生長”到大運河的十年蝶變;從用鏡頭定格“嫦娥六號”的回家瞬間到用照片記錄“中國天眼”的成長歷程;從云南鎮雄山體滑坡災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見聞;從青春之光閃耀冬青奧舞臺到“中國紅”綻放巴黎奧運會賽場;從懸崖間鑿出的絕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蔭綠洲;從行走山鄉的“健康守門人”到大山深處的教育堅守者……
奮斗不停,記錄不止。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記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為您展現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非洲一年,世易時移,亦或未變,皆已成歲月注腳。
記憶吹風,相機如風箏和線,引我在這片熱土邂逅不同瞬間。
從大湖地區到非洲之角,再到印度洋上星星點點,記錄許多。
2024年1月31日,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學生在位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表演舞龍。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辦。綠色發展、生態環保、醫療衛生……中非友誼在方方面面結出碩果。作為記者,我有幸接觸到這份厚重友誼下傾力奉獻的人們。他們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著實實在在的事情。
“要想富先修路”。中國用自身經驗,結合當地需要,為非洲國家建起一條條穿越“不可能”地貌的道路,方便千家萬戶,貨物來去暢通。在東非,橫亙著非洲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西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至鄰國吉布提首都吉布提。
2023年9月9日,乘客在亞吉鐵路列車的餐車內交談。
剛果河畔,由布拉柴維爾延伸至大西洋岸的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穿越山地密林,全長536公里,讓天塹變通途,從布拉柴維爾到黑角之間單程用時從原來的一周縮短至6個小時。
2024年8月1日,農民阿蘭將在市場購買的面包分享給位于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沿線村莊的兒童。
2024年8月1日,農民阿蘭與朋友騎摩托行駛在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無人機照片)。
科摩羅位于莫桑比克海峽北端,在當地人眼里,瘧疾曾是“帶來哭喊尖叫的瘟鬼”。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80多萬人口中,瘧疾確診病例高達近11萬例。今年8月,廣州中醫藥大學派遣抗瘧專家團隊赴科摩羅開展第二期技術援助,提升針對性監測、用藥水平,推動抗瘧工作精細化、科學化發展,為消除瘧疾而努力。
2024年8月27日,中國抗瘧團隊組員周晟(右)在位于科摩羅首都莫羅尼北部的村莊內為村民采血化驗。
2024年1月11日,曾在中國留學的卡邁勒·賽義德·阿卜杜拉(左)在位于科摩羅首都莫羅尼的國家瘧疾防治中心實驗室與工作人員交流。
當下,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中非綠色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在肯尼亞蒙巴薩,中國新能源車吸引當地司機目光,長長的試駕隊伍等到午餐時間都不散去,惹得一旁餐館老板喜笑顏開。
2024年8月16日,出租車司機在肯尼亞蒙巴薩試駕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
在馬塞馬拉,中國人卓強與當地人共同將野保工作引入馬賽部落,帶動當地人參與文旅、野保事業,創造就業、提升收入。
2024年8月22日,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奧肯耶保護區內,卓強在觀察大象。
卡庫馬難民營位于肯尼亞邊界地區,與烏干達、南蘇丹、埃塞俄比亞三國交界。2024年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我與同事由內羅畢向北,驅車14小時,前去了解這個約有30年歷史,難民逐漸匯集而成的生活區域。
這是2024年6月19日在肯尼亞卡庫馬難民營拍攝的搬運木料的人們。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加速社會性融入的有效手段。難民的教育工作是如何開展?難民們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這些成為我關注的問題。
2024年6月18日,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卡庫馬難民營內,畢生希望女子中學的學生在教室內上課。
采訪對象伊拉吉·阿基里馬利坐在教室第一排靠窗的位置,眼神緊緊跟隨著老師落在黑板上的筆觸。
2024年6月18日,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卡庫馬難民營內,畢生希望女子中學學生伊拉吉·阿基里馬利(左)在教室內上課。
窗外飛砂揚礫、陽光炙熱,合歡樹、劍麻、仙人掌是荒漠中為數不多的點綴。伊拉吉就讀的畢生希望女子中學就建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的卡庫馬難民營內。
2024年6月18日,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卡庫馬難民營內,畢生希望女子中學的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洗臉。
2024年6月18日,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卡庫馬難民營內,畢生希望女子中學的教師在批改作業。
今年18歲的伊拉吉為躲避家鄉剛果(金)的戰火,于2016年與家人逃難至肯尼亞,最終落腳卡庫馬難民營。
家庭和身份成為驅使伊拉吉努力學習的動力,“教育能改變人生”。
2024年6月18日,在肯尼亞圖爾卡納郡卡庫馬難民營內,畢生希望女子中學的學生在教室內上課。
在非洲大陸上,伊拉吉的故事不是孤例。談及未來,伊拉吉期待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她說。走進校園,讀書聲、歡笑聲不時回蕩,陽光灑在孩子們歷經磨難卻依然純真的臉上,卡庫馬難民營從不缺少希望。
非洲,有沮喪、有憧憬,有現當下的奉獻者。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許多既有印象正逐漸被打破。道阻且長,我遇見的非洲,正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