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7月20日電(項菁)7月20日,“孝德文化·兩岸同行”影像采風活動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啟幕,多名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十余名海峽兩岸青年代表等,將在為期3天的影像采風中,零距離“觸摸”孝德文化,全方位感知鏡頭語言,并用快門“定格”中華之美,架起兩岸文化交流的“彩虹橋”。
“孝德文化·兩岸同行”影像采風活動啟幕儀式現場 王剛 攝“孝”字重千金。孝德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亦是連接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一圖勝千言。攝影是世界通用的無聲語言,對于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而言更是如此。
中國新聞社編委、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毛建軍致辭 王剛 攝“如今在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播已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中國新聞社編委、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毛建軍在致辭中表示,“攝影作為無國界的語言,如何以影像為橋,用鏡頭語言去傳播孝德文化、向世界展示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時代交給我們的課題,也是我們舉辦‘孝德文化·兩岸同行’影像采風活動的初心。”
作為此次影像采風活動的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聞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通訊社,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
在圖片報道領域,中新社一直具有獨特的優勢,旗下的中國新聞圖片網是國內最權威的新聞圖片庫之一,擁有庫存圖片近400萬張,15000余名簽約攝影師,為海內外千余家媒體提供圖片服務,每天播發新聞圖片600余張。
毛建軍介紹,這次影像采風活動不僅邀請了蜚聲國際的攝影大師,還邀請了臺灣青年,讓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為兩岸青年授課,旨在進一步促進孝德文化傳承,深化兩岸青年對孝德的共同思考,并通過影像藝術,加深兩岸孝德文化脈絡的連接,進一步傳承中華孝德文化。
大型攝影專題《希望工程》作者、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解海龍授課《紀實攝影的社會實踐》 王剛 攝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影像采風活動將為兩岸青年開設多個攝影教學課程,包括大型攝影專題《希望工程》作者、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解海龍講述《紀實攝影的社會實踐》,中國煤礦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張兆增講述《我的手機攝影觀》,中華文明攝影家聯盟秘書長、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郭建設講述《我的女兒》,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劉占昆講述《按快門前的思考》。
其間,攝影“大咖”將與兩岸青年一起走訪中華孝德園、中國孝德文化館、上虞鄉賢館、曹娥廟以及上虞城市陽臺、上虞白馬湖等地,帶著鏡頭“采風”上虞孝德文化和地域特色。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沈峰致辭 王剛 攝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沈峰在致辭中說,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本次采風活動以影像為媒介,采用“攝影培訓+實踐采風”的形式開展,不但可以加強兩岸青年的互動,傳遞發揚孝德文化,還可以拓寬兩岸文化交流的“直通橋”,豐富兩岸文化交流的“素材庫”,擴大兩岸青年交流的“覆蓋面”,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光影定格瞬間,影像記錄時代。當攝影藝術“邂逅”孝德之光,當攝影大師“結對”兩岸青年,對于推動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弘揚、傳播交流意義非凡。
此次影像采風活動舉辦地——上虞是中華道德始祖舜帝的誕生地,也是東漢著名孝女曹娥的故里,素有“中國孝德文化之鄉”之美譽。
紹興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黃浙平致辭 王剛 攝啟動儀式上,紹興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黃浙平指出,紹興歷史人文悠久,特別是上虞作為中華孝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這些年來不斷挖掘孝德基因與時代內涵,此次活動將兩岸青年聚集在一起,將孝德文化和攝影藝術結合起來,是弘揚孝德文化的一種創新形式。
“孝德文化緊貼時代脈搏。”上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蔡建紅在致辭中說,近年來,上虞把孝德文化定位為區域文化主體來培育,同時堅持守正創新,以浙江省級孝德文化傳承保護區為抓手,加快推進傳統地域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文化產業跨越提升,聚力打造新時代孝德文化傳承地。
上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蔡建紅致辭 王剛 攝蔡建紅說,影像采風活動既為兩岸攝影人提供了影像創作的機會,也為兩岸同胞、攝影學者擴大交流、增進聯誼交往提供了平臺,希望各位大師能夠通過鏡頭探尋上虞孝德之美,捕捉最精彩的瞬間,成為兩岸傳播孝德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傳播者。
據悉,“孝德文化·兩岸同行”影像采風活動是2022中國·紹興(上虞)孝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新聞報、中國新聞圖片網、上虞區委統戰部、上虞區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西湖影像聯盟等單位聯合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