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現代人長期處于壓力下容易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演成心血管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內科研發出非侵入性的皮膚交感神經活性與心律變異檢測方法,15分鐘就可找出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自律神經活性變化,幫病人規劃個人化醫療,相關研究今年5月發表在“心律學(Heart Rhythm)”國際學術期刊。
高醫心臟內科主任林宗憲說,自律神經調控人體大部分的生理活動,維持生理平衡的機制如果出狀況,健康就會亮紅燈。心血管疾病中很多屬于自律神經系統異常,尤其頑固性高血壓、心衰竭、動脈硬化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心胞膜病變、昏厥、血管病變、肺高壓等,都是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的疾病。
高醫心臟加護室主任蔡維中表示,現行少有可信賴的簡易檢測方法,能夠偵測自律神經系統是否異常,高醫心臟內科特別引進新穎且非侵入性的方法“neuECG”,來記錄皮膚交感神經活性與各種疾病在不同階段的心律變異,受試者僅需將貼片貼在胸前,平躺休息記錄15分鐘,就可得知自律神經的參數。
高醫心臟內科研究團隊2016年11月至今共收錄1500個案例的SKNA(皮膚交感神經活性),其中心肌梗塞族群發現特殊的“SKNA叢集”;這種特殊的交感神經活化型態在心肌梗塞病人中約占一半;但對照組并并發現這種現象,研究也發現,SKNA叢集與心肌梗塞病人的自律神經調節有相關。
研究團隊也發現,心肌梗塞病人SKNA數值比對照組上升約50%,且心肌梗塞病人若有致命性的心室、心律不整時,SKNA數值會更高。顯見心肌梗塞病人的SKNA數值與發生心室、心律不整,有顯著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