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1日電(項菁)探路共同富裕,孝德文化何為?7月31日,孝德文化助力共同富裕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院校專家學者、地方政府代表等集思匯智,共話“以孝潤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上下五千年,“美德之本”孝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符號,也是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當前,浙江正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將孝德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共同富裕先行之勢,讓孝德成為人民精神富裕的活力源泉,離不開社會各界賦能。
浙江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會長蔣學基作主題發言 王剛 攝浙江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會長蔣學基在《共同富裕之文化源流》主題發言中指出,中華傳統共同富裕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影響彌久深刻,其思想文化內涵也是在流動中有所擴大和變化的。
蔣學基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共富。而孝德文化是助力實現精神共富的重要動力。
孝德不僅是一種文化形態,更是當代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致辭 王剛 攝“孝德文化助力共同富裕,是一個充滿人倫溫情與人道精神的話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在致辭中指出,“孝”乃“德之本”,如何詮釋、傳播孝德文化,使之在新時代有新的表達,進而能夠助力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建設,具有極為深遠的學術意義和時代價值,是需要與時俱進學術研究的。
“如何塑造孝文化區域品牌”“探索運營上虞孝德小鎮文創產業”“Z世代,動漫如何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讓孝德文化可視可觸”……研討會上,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浙大城市學院以及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結合紹興上虞孝德文化建設,深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助力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聚焦區域品牌建設,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策略傳播系主任何春暉談及,中國有不少以孝德文化為訴求的城市,包括“華夏孝鄉”山東博山、“慈孝仙居”臺州仙居、“孝道文化之鄉”河南清豐等,上虞則要借力孝德文化,塑造具有區隔性的城市品牌,也要積極盤活孝德代表人物。
上虞是傳世孝德文化的典型代表,歷史上孕育了虞舜孝感動天、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等典故,素有“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的美譽。
上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蔡建紅致辭 王剛 攝“讓孝德文化在數字化的洪流中緊貼時代脈搏,在共同富裕的愿景里開拓創新,一直是上虞探索的方向。”上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蔡建紅在致辭中介紹,近年來,上虞充分挖掘孝德文化資源,打造中華孝德園等“文化地標”,并連續6年舉辦孝文化節,不斷擦亮新時代孝德文化“金字招牌”。
上虞與研討會所在地浙江大學淵源深厚,是校地共研孝德價值的重要基礎。蔡建紅稱,上虞籍鄉賢、浙大老校長竺可楨,浙大校歌的詞作者馬一浮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孝子”,此次研討會選址浙大校園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希望借此次研討會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助力上虞打造“孝德文化IP”,實現精神、物質共富“雙豐收”。
以文化人,以孝潤富。孝德是上虞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更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體現,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載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這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有力抓手。
中新社浙江分社黨委書記、中新社駐浙機構管委會主任柴燕菲致辭 楊舒涵 攝“每段砥礪奮進的征程,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撐。”中新社浙江分社黨委書記、中新社駐浙機構管委會主任柴燕菲指出,舉辦此次研討會的初衷就是以“孝德文化”為基礎,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深刻內涵,將“孝德文化”打造為涵養精神富裕的價值依托。
中新社作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重點外宣媒體,一直以來是新時代孝德文化傳播的“生力軍”,已連續多年參與舉辦中華慈孝文化節、上虞孝文化節等以“揚孝”為主題的節會,向海內外弘揚中華美德,賦予孝德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多年來,中新社浙江分社立足浙江,充分利用中新社涵養70年的渠道優勢,秉持多主體、立體化的大外宣、大統戰格局,重點圍繞新聞資訊、文化傳播、人脈建設“三駕馬車”,向海內外宣介浙江。
柴燕菲表示,中新社浙江分社將繼續立足特色定位和稟賦優勢,全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孝德文化”涵養中華文化之根,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出更多貢獻。
據悉,孝德文化助力共同富裕研討會是2022中國·紹興(上虞)第六屆孝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新聞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中共上虞區委、上虞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中共上虞區委統戰部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