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1月18日電 (劉力鑫)地處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作為中國最大淡水湖,被譽為“長江雙腎”之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組成部分,對維護水生態系統安全、區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正在舉行的江西省兩會上,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農工黨江西省委會都建言要加強鄱陽湖總磷污染防治,構建鄱陽湖濱湖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測-溯-算-治-管”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
在2024年舉行的《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新聞發布會上,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李軍曾表示,近年來,鄱陽湖水質總體呈改善趨勢,但成效仍不穩固,影響水質改善的主要污染物為總磷。
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在提案中表示,鄱陽湖濱湖圍墾區因其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資源,成為鄱陽湖濱湖區域主要的農業發展區域,而據測算,濱湖圍墾區占進入鄱陽湖總磷負荷的比例較高,已成為鄱陽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農工黨江西省委會也表示,當前鄱陽湖濱湖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底數不清,研究不足,難以為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和治理績效考核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支撐。
圖為航拍江西鄱陽湖畔的廣袤農田。(資料圖)劉力鑫 攝為此,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建議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構建長期且持續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體系。要優先支持鄱陽湖濱湖地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根據鄱陽湖濱湖圍墾區和國考斷面的地理分布狀況,結合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選擇典型圍墾區,設置長期持續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臺站,健全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為今后農業面源污染科學防治積累基礎數據,提供科學支撐。
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表示,針對目前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對受納水體水生態環境質量影響認識不足的短板,要組織力量,加強科技攻關,深入系統開展鄱陽湖濱湖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研究,摸清農業面源在空間傳輸至受納水體的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明確濱湖區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對湖區水質的影響,科學支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農工黨江西省委會也建議要在國家、地方科技計劃中加強科技攻關,深入開展鄱陽湖流域江湖關系、重大工程、極端氣候及其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提出適于鄱陽湖流域的氣候韌性水生態保護策略與措施。
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認為,針對制約鄱陽湖水質持續提升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要結合農業面源監測網絡和污染防治技術研究,以說清農業面源對鄱陽湖水體污染貢獻、查清污染源頭和種類為問題導向,從流域整體性出發,以構建農業面源污染最佳治理技術模式、污染防控管理模式及政策為目標導向,以鄱陽湖濱湖圍墾區為對象,最終構建鄱陽湖濱湖圍墾區農業面源污染“測-溯-算-治-管”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助力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
在17日的2025年江西省兩會首場“廳長通道”上,李軍表示,江西省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抓手,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提升攻堅戰。“我們將堅決把抓好整改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并舉一反三,全力推動鄱陽湖非法矮圍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10個專項攻堅行動取得實效,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鞏固提升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夯實綠色生態基礎。”(完)